北川两日非遗行——探访水磨漆艺与草编的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1 22: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靖   阅读 33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 月 9 日至 10 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青杏逐梦队一共15名大学生前往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先后走进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与草编研学体验中心,在非遗传承人的接待与讲解中,深入了解两项羌族传统技艺的历史与制作流程,并参与体验活动,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7 月 9 日下午 2 时,青杏逐梦队抵达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非遗传承人朱红志老师热情接待了大家。在传习所的展厅与工作室,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各种漆艺制品,如葫芦、茶杯、钥匙等等各种工艺品。朱红志老师首先介绍了羌族水磨漆艺的历史渊源,其作为羌族人民结合生活需求与艺术审美发展出的传统工艺,至今已传承数百年。随后,他详细讲解了水磨漆艺的完整制作流程,从原料处理、打坯、背布、上灰,到核心的水下打磨(仅此环节就包含五六十道工序)、湿漆绘制、多层髹漆与抛光等 80 余道步骤,特别强调了 “湿漆半小时内完成绘制” 对工匠技艺的考验,以及土漆天然质感与精细打磨结合形成的独特光泽。

讲解结束后,在朱红志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体验了水磨漆书签的制作。从基础的漆料调和到简单图案的绘制,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每一道工序的细致要求。活动最后,全体成员与朱红志老师在传习所前合影留念。

次日(7 月 10 日)上午 9 时 30 分,青杏逐梦队来到北川羌族草编研学体验中心,当地草编非遗传承人黄老师同样热情接待了参观者。传承人系统介绍了羌族草编的历史脉络,其起源于羌族先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以当地天然草本植物为原料,通过代代相传的编织技艺制作各类生活用品。在展示区,筐、篮、席、昆虫等传统草编器物与融入现代设计的草编文创产品依次陈列,传承人结合实物讲解了草编原料的选取标准、晾晒处理方法及经纬编织、收边等核心技法,让大家对这项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技艺有了直观认识。

无论是水磨漆艺的精雕细琢,还是草编技艺的巧夺天工,都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这些都让青杏逐梦队的大学生们深受震撼。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也是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生命力的关键。唯有持续关注、积极参与,才能让非遗在时代变迁中永葆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靖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