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大学商学院“桃夭凤起”团队走进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支山村,开展凤凰水蜜桃产业市场竞争力调研实践活动。在此次实践调研中,团队成员不仅直观感受到了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脉络,更深入思考了地方特色农业在现代化转型中的突破路径。
▲图为实践团队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支山村村民委员会的合影
“桃夭凤起”团队的实践调研始于支山村桃农的桃园。清晨的阳光穿透桃叶,在挂满枝头的水蜜桃上投下斑驳光影,晨露附着在桃叶上,折射出乡土气息的鲜活。作为凤凰镇的特色产业,凤凰水蜜桃种植广泛,产量可观、产值颇丰,成为支撑当地乡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与桃农们的访谈中,他们不仅谈及选种、疏果等环节的种植经验,也提及市场变迁。近年来,虽有固定客源维持基本销路,但受天气影响导致的品质波动、同类水果竞争加剧等客观因素,桃农的水蜜桃外销时常遇阻,收益稳定性欠佳。
▲图为团队成员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参观万亩桃林
团队走访了凤凰镇支山村村委会。村委办公室墙上悬挂着桃园分布图与产销数据统计表,清晰呈现着产业规模的扩张与结构的演变。在与村委会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中,团队成员具体了解了凤凰水蜜桃产业的发展脉络:从早期散户零散种植,到尝试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再到探索农旅融合拓宽路径,产业的成长更多依赖农户自发实践,但因散户种植分散、意见难统一,实际推进效果有限。这折射出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难题——缺乏统一标准、技术传承断层等问题,仍是当前产业升级中亟待破解的关卡。
▲图为团队成员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支山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
离开村委,团队沿着水蜜桃的流通路径,来到支山村及周边的市场终端,观察产业“最后一公里”的真实面貌。在支山村主干道旁,农户自发形成的路边摊位是最直接的销售场景:简易摊位上,水蜜桃多为混装堆放,缺乏分级筛选,价格较低,销售也都多依赖过往行人与零星采购。而镇上的销售点水果店虽稍显规范,却也难脱传统模式:部分凤凰水蜜桃按大小、品相分级,采用印有“凤凰”字样的礼盒包装,但经营者多依赖熟客回购与线下散卖,尝试通过线上直播拓展销路的寥寥无几。这背后既有农户对数字化工具运用不熟练的因素,更受水蜜桃保质期短、运输易损耗的特性制约,导致线上渠道难以推进。
▲图为团队成员与凤凰镇当地路边摊贩交流
团队成员表示,这些销售端的现状折射出凤凰水蜜桃流通环节的不少局限。总体来看,销售渠道过于依赖线下且形式单一,线上销售拓展因保鲜难题与技术门槛难以推进,与市场多元需求存在明显脱节,这些都制约着凤凰水蜜桃产业效益的提升。
“走在支山村的桃林间,听着果农说‘就盼着果子能走得更远’,突然懂了‘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词。笔下的每一个数据、镜头里的每一颗桃子,都连着农户的生计。”团队负责人秦蕴祺表示。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凤凰水蜜桃产业的深度观察,更是青年力量贴近乡村、触摸乡土的生动体验。从桃园里的种植情况到市场端的流通现状,每一处发现都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传统农业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坚韧与困境。凤凰水蜜桃的“甜蜜”,既成为味蕾的记忆,也化作连接青年与乡村的纽带,为产业振兴注入青春的思考与温度。
撰文|秦蕴祺
图片|秦蕴祺 陆井卉
审核|秦蕴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秦蕴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