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马新宇、金瑜彤)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红星熠熠,研学四方”实践团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后,于7月下旬走进长沙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馆参观学习,并深入长沙开福区幸福桥社区、荷叶塘社区等6个社区,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以青春实践传递精神火种,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时代传承中熠熠生辉。
展馆研学:回溯岁月感悟精神厚度
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馆内,展品串联起“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奋斗轨迹,实践团成员们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开启与先辈的跨时空对话。
“这张拍摄于1950年8月31日的照片,记录着128位学者从美国旧金山启程归国的画面。”讲解员指向展厅墙上的黑白照片,画面里“威尔逊总统”号轮船甲板上,学者们神情坚毅,目光望向远方。“其中就有邓稼先等后来为‘两弹一星’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彼时美国设置多重阻碍,他们却毅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只为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投身科研报国之路。”
图为实践队专心聆听讲解员讲解”两弹一星“元勋的相关事迹
1950年朱光亚牵头、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照片,同样吸引众人目光。“‘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轻声诵读,信纸早已斑驳,字里行间的急切与深情却穿透时光。
“28年缺席家人成长,用坚守托举国家核事业。”实践团成员看着照片中邓稼先温柔的笑容,感慨道,“照片里的温馨,映照出背后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是‘两弹一星’精神中‘无私奉献’最生动的诠释。”
社区宣讲:传递火种点亮青春担当
在荷叶塘社区,数十名孩子围坐,目光紧紧锁住屏幕上的老照片。“这位是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爷爷,1961年他接下秘密任务,化名‘王京’,在戈壁滩隐姓埋名17年。”队员向孩子们讲述,“17年间,他不能与家人联系,只为给国家核武器事业筑牢根基。”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荷叶塘社区儿童讲诉我国核武器基地选址的相关经过
“爷爷不想家吗?”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小声发问。队员蹲下身子,说:“当然想家,但他深知,国家没有‘硬实力’,就会被欺负。就像出门要带钥匙防身,国家也得有‘底气’,才能稳稳站立。”
图为社区儿童积极踊跃地提问和回答问题
卫星模型套件是实践团的“吸睛法宝”。队员向孩子介绍“东方红一号”卫星简易模型,讲述1970年中国凭此成为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国家,彼时科研人员靠算盘算数据、自行车驮零件测试,拼出中国航天起步之路。孩子们动手组装时,不时举手提问:“老师,太阳能板怎么装?”“卫星天线有什么用?”实践团成员边指导,边穿插讲述卫星研制背后的艰辛与坚守。活动尾声,一个小男孩举着亲手组装的模型高喊:“我长大要造真卫星,带着前辈故事飞上天!”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社区儿童拼装”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
青春接力:传承精神奔赴时代使命
从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馆的凝神感悟,到社区宣讲的双向互动,实践团成员在传递“两弹一星”精神的同时,也完成着自我成长的蜕变。
“在主题馆,我们触摸历史、读懂坚守;进社区,我们见证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精神的双向奔赴。”实践团成员马新宇在总结中写道。荷叶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也感慨:“年轻人把厚重历史讲得生动,孩子们听得入心,‘两弹一星’精神的种子,就这样悄悄播撒。”
“两弹一星”精神,是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蕴含着“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核心内涵。实践团成员们深知,传承不止于宣讲,更要在未来科研攻坚、社会服务中践行。实践团指导老师金晗总结道:“年轻一代要用青春讲好精神故事,让‘两弹一星’精神,成为照亮时代也是照亮他们前行的精神火炬,指引更多人在自己逐梦的路上勇毅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新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