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团队走进杨家山里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开启了一场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路径的实地调研。活动围绕着聆听革命故事、参观红色展馆、感悟入党誓词展开,在历史现场追溯红色基因中蕴含的“两个结合”精神脉络,深化对理论与文化内在共鸣的理解。
历史的回响:老人口中的精神共鸣
踏入基地,浓厚的红色氛围中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场上,一位本地老人讲述着先辈护粮、送情报的故事。那些平凡身影背后的“守土尽责”担当,与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交相辉映;流淌在血脉里的“信义”品格,正是传统美德与革命精神相融合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本地民众。王馨曼 供图
展馆的密码:文化与理论的契合印记
走进展馆,旧物、史料与场景复原不仅呈现着杨家山里作为抗日“红色堡垒”的光辉历史,更暗藏着文化基因与革命理论的契合密码。中共青岛工委的地下斗争中,“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脉相承;民兵巧用战术抗敌的智慧里,“刚柔并济”的传统谋略与辩证思维相互印证。每一段故事都在诉说:革命胜利的密码,既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展馆。刘瑞宁 供图
誓言的力量:双向赋能的精神纽带
站在入党誓词墙前,“忠诚”“使命”等庄严文字,既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仰追求,也呼应着“精忠报国”的传统气节。逐字诵读间,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第二个结合”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融入红色历史的精神纽带——正是这种理论与文化的双向赋能,让革命精神拥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员感悟入党誓词。冯钰 供图
传承的使命:红色记忆的时代启示
此次实践,让团队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解愈发清晰:杨家山里的红色记忆,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活案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见证。
新时代青年当以历史为镜,在传承中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知,让红色基因中蕴含的理论力量与文化力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红色沃土上的精神密码,将持续指引着人们在新征程上汲取养分、奋勇前行。(通讯员 张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