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音筑心桥 推普聚力促振兴——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山海同音”实践团新疆喀什推普行

发布时间:2025-08-04 18: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晓惠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钥匙。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边疆地区语言教育发展,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联合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山海同音”推普实践团,于7月24日至30日远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巧妙融入海洋文化科普、非遗传承、电商助农、健康知识普及、红色教育等多维度内容,为当地居民送上实用知识与技能,用语言的力量促进民族团结,赋能乡村发展。

入户家访察实情,推普问需暖人心 

实践团成员深入新疆籍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调研。通过面对面交流,精准了解当地家庭语言使用习惯、教育困惑及对推普工作的期待。成员们耐心解答家长疑问,分享学生在校情况,不仅拉近了家校距离,更收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精准推普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新疆籍学生家长交谈,解答家长心中的疑问

▲图为实践团成员就当地普通话水平进行初步调研,了解当地语言使用习惯

童心探海语润疆,趣味推普启梦想

在巴楚县昆其布隆村,实践团为孩子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海洋知识+普通话”趣味课堂。充分发挥团队双语优势,通过生动的航海故事(麦哲伦、郑和)、海洋动物词汇教学、顺口溜学唱及互动游戏,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学生帕提买•艾拜江兴奋地说:海洋知识趣味课堂太棒了!不仅认识了好多海洋动物,还纠正了普通话发音,特别开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海洋知识+普通话”趣味课堂,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小朋友解决遇到的问题,制作“属于自己的小船”

▲图为村内小朋友们手举绘画作品与实践团成员大合照

非遗传承巧手作,“普”艺结合焕新彩

走进昆其布隆村和英买里村,实践团开设非遗竹编手作课堂。成员们用普通话讲解竹编历史与技艺,巧妙融入相关词汇教学。在手把手教授村民编织竹扇、花艺草帽的过程中,不仅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普通话水平,为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非遗竹编与花艺草帽制作工艺

▲图为当地村民展示亲手制作的草帽与竹编扇

▲图为村民头戴草帽,手拿竹编扇与实践团成员大合照,村民们笑容洋溢

健康科普惠银龄,“普”助就医解民忧

针对老年人就医沟通难题,实践团联合昆其布隆村夜校,开展“健康知识普通话”专项课堂。聚焦“头疼”“腰疼”“请拿退烧药”等高频实用短句,辅以肢体演示和图片卡片,帮助老人掌握就医基础沟通技能。夜校老师热西旦·尼扎木感慨道:“这些词汇太实用了!大大提升了村民用普通话看病的能力,感谢实践团的用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肢体演示,村民跟读普通话词汇

▲图为实践团联合昆其布隆村夜校,开展“健康知识普通话”专项课堂,教学基础就医普通话词汇

电商赋能新农人,“普”通网路促增收

在英买里村,实践团发挥专业特长,开设电商助农培训。从手机拍摄技巧、产品展示方法到基础直播话术,成员们倾囊相授,并指导村民用普通话撰写产品简介。以“新疆红枣”为例的模拟直播,点燃了村民热情。大家纷纷表示,掌握了这些技能,红枣、哈密瓜、棉花等特产销路将更广,为家乡经济注入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直播技巧及基础直播话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志愿者开展“新疆红枣”直播模拟,村民们热情高涨

红色基地悟初心,语系家国共传承

实践团专程探访“李云扬纪念馆”和“百年喀什馆”。在珍贵的史料和展陈前,成员们深刻感悟革命先辈李云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喀什百年沧桑巨变。大家深切体会到,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凝聚民族情感、传承红色基因的纽带,推普工作必须与地方文化、红色教育深度融合,方能更具温度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通过参观“百年喀什馆”了解喀什百年沧桑巨变 ,对展厅内容进行讨论

▲图为实践团手拉队旗在“百年喀什馆”大厅前合照

山海同音,心手相连。江苏海院“山海同音”推普实践团跨越千里,用语言架起沟通之桥,以行动播撒希望之种。从稚嫩孩童到银发长者,从家庭院落到田间地头、红色场馆,他们用青春的智慧与担当,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紧密相连,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在边疆沃土深深扎根。展望未来,期待更多青春力量投身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绘就边疆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晓惠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