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钟忆民 邹思语 于思淇)近日,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心比新”社会实践队在从赣鄱大地远赴新疆,在拉齐尼小学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爱国教育宣讲实践活动。
画笺传讯:赣新孩子的跨域对话
拉齐尼小学的教室内,当南昌大学国旗护卫队成员钟忆民展开一幅手绘井冈山全景图时,12岁的塔吉克族女孩麦甫吐娜举起自己的画作《雪山下的家乡味》——餐桌上并排放着江西瓦罐汤和新疆手抓饭。“老师说井冈山的战士靠一根灯芯熬夜工作,我爷爷巡边时用牛粪生火取暖,原来我们都怕浪费!”她稚嫩的话语引得课堂笑声阵阵。
故事讲到高潮处,教室突然安静。他托起一枚复刻的木质“六面密印”:“当年六位烈士用生命保护它,因为印章代表人民政权。”屏幕上同步出现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巡防时抚摸界碑“中国”二字的影像。“护边员叔叔保护的界碑,和这枚印章一样,都是祖国的象征。”五年级的帕合尔丁小声对同桌说。
图为拉齐尼小学课堂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孩子踊跃举手。 于思淇 摄
星火落掌心:老油灯里的信仰密码
实践队员库尔班江·吐尔洪点亮仿制油灯的瞬间,教室骤然安静 —— 昏黄光晕中,他展开 “一根灯芯” 的故事:“毛主席在井冈山时,为省灯油只点一根芯,却在这微光里想通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孩子们的目光黏在灯芯上,仿佛要从跳动的火苗里拽出历史的温度。
讲到 “六命护一印”,实践队员钟忆民突然提高声调:“游击队员把印章藏进伤口,敌人撬不开嘴,因为这印章是他们的‘国旗’!” 话音未落,艾力扎提猛地举手:“和拉齐尼爷爷守界碑一样?” 实践队员钟忆民蹲下身,指尖点了点教室墙上的英雄照片:“对,你们守护帕米尔,他们守护井冈山,都是守着国家的根。”
图为实践队员借助课件,在拉齐尼小学课堂拆解 “信仰密码”。 于思淇 摄
角色扮演里的精神共振:当红军 “遇见” 护边员
“现在,我们都是护边英雄!” 实践队员邱亚慧的指令刚落,教室瞬间 “变了天”:扎彩色头带的女生们手挽手 “趟冰河”,戴牛仔帽的男孩们弓身 “躲风沙”,木拉提抱着道具盐罐时,额前汗珠顺着晒红的脸颊滑落 —— 他攥着罐底嘟囔:“爷爷说,早年盐比金子贵,丢一粒都心疼。”
当拉齐尼跳水救人的视频定格在冰裂瞬间,塔吉克族女孩阿依古丽突然哽咽:“我长大要当护边员!” 她的声音带着颤音,却让后排实践队员红了眼眶。
图为拉齐尼小学学生专注绘制 “赣新故事”。 万益文 摄
课毕余韵长:红种子在帕米尔扎根
课程结束后,实践队员为孩子们带来了井冈山儿童绘制的团结卡片,画上的 “赣新大桥”引人注目:左边是井冈山翠竹,右边是帕米尔雪山,桥中间嵌着颗红心。“孩子们激动地说:‘要给江西朋友寄家乡的馕’。”
实践队队长邹思语摩挲着孩子们回赠的手工书签:“这堂课是纽带,不是终点。” 她透露,团队已启动 “红色回信” 计划,将把拉齐尼小学的画作与故事带回江西,让两地孩子在互动中续写爱国篇章 —— 就像麦甫吐娜画里的美食,终会在某个清晨,摆上赣新共同的餐桌。
图为实践队员与拉齐尼小学学生交流画作创意。 于思淇 摄
此次活动作为南昌大学“江心比新”实践队“赣新计划”的重要组成,以拉齐尼小学爱国教育课为载体,通过画作互赠搭建起赣新儿童跨域对话的桥梁,借助红色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创新形式,让井冈山“敢创新路、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帕米尔“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戍边精神在课堂上深度交融。孩子们不仅通过互动直观理解了“井冈山星火”与“帕米尔雄鹰”背后共通的“守护”与“信仰”内核,更在互赠画作、角色扮演中拉近了地域与文化的距离。实践队以“教育浸润—实践解码—传播重构”的三阶模式,将抽象的民族团结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联结与精神共鸣,既让塔吉克族孩子感受到内陆红色文化的温度,也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边疆戍边精神的厚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忆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