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青年学子帕米尔高原探寻团结守边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04 15: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思淇   阅读 31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于思淇 万益文 库尔班江・吐尔洪)7月下旬,南昌大学“江心比新”实践队远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开展了以“赣鄱青年赴边疆,七秩团结筑同心”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交流,深刻体会到了守边精神的内涵与力量。


移动界碑:三代守边人的忠诚刻度

提孜那甫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如同一部无声的史诗,诉说着“时代楷模”拉齐尼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故事。冰河救援场景的雕塑,定格了英雄巡逻路上的生死考验。塔吉克族老牧民的誓言掷地有声:“没有祖国的界碑,哪儿有我们的牛羊。我倒下了有儿子顶上,儿子倒下了还有孙子!”这质朴的话语,展现了边疆儿女的赤诚与担当。队员们透过影像资料,看到了拉齐尼在暴雪和洪水中的英勇救援,无不为之动容。“他以生命兑现了誓言,”队员邱雅慧哽咽道,“这座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队长邹思语表示:“拉齐尼精神如星辰,告诉我们爱国是脚下每一步坚实的足迹。”青年一代接过英雄的望远镜,守望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疆域的永续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提孜那甫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聆听戍边英雄事迹。 于思淇供图

丝路驼铃:千年文明交融的立体画卷

帕米尔文化博览园内,“西极同铸”四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汉代“葱岭古道”织锦残片、粟特文关税清单与汉隶铭文交错,凝固了商旅穿越冰川的传奇。在民族团结展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标语赫然在目。

“非遗长卷”上,塔吉克族鹰舞、马球等六项国家级非遗如星辰排列,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针线守的是祖宗传下来的样子”的话语,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一幅巨型合影中,各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紧紧相拥,手拉手围成的圆圈像石榴合拢,诉说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真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标语在雪山见证下显得格外耀眼。

▲图为队员参观场馆非遗展览区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万益文供图

精神火种:从界碑到心碑的当代传递

走进提孜那甫村拉齐尼家的小院,这里已挂牌“爱国拥军教育基地”。墙上的一幅画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注意力,拉齐尼·巴依卡佩戴着人大代表证,携家人立于天安门前,凝固了英雄未竟的心愿。

环绕厅堂的功勋墙上,影像串联起拉齐尼的生命年轮:少年策牛攀越雪线的身影,全国两会时握笔记录的侧影,牺牲前俯身为界碑“中国”二字描红的最后留影。泛黄的“优秀护边员”奖章旁,“人民卫士”称号证书折射着晨光,与满墙巡边照片共同砌成精神丰碑。

▲图为队员参观荣誉展示区榜样荣誉中汲取奋进力量。 于思淇供图

让守边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当实践队离开塔什库尔干时,高原的阳光正为红其拉甫口岸的国门镀上一层金辉。镌刻“祖国在我心中”的界碑在光线下愈发清晰,那光芒里沉淀着三代护边人用脚步丈量的忠诚,凝结着不同民族共同守护的家园记忆,更跃动着新时代青年接过精神火炬时的坚定目光。

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了边疆人民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了“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真谛。正如队员于思淇在实践日志中写下的:“爱国不是口号,是牦牛鞍具上磨出的凹痕,是巡边日志里发黄的纸页,是儿子接过父亲望远镜时,镜片上未干的雪水。”这些承载着边疆故事的素材,将成为激励更多人投身爱国事业的宝贵财富。(通讯员 于思淇 万益文 库尔班江·吐尔洪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思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