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菏泽8月6日讯(通讯员 王夏雨)为深入贯彻“三农”工作,落实《“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升乡村韧性”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7月17日至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和合共生”社会实践队奔赴属黄河流域山东段的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白浮图镇防城行政村,开展黄河流域山东段乡村人地系统韧性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访谈与田野观察,深入探查乡村系统韧性现状及发展需求。
精密部署强根基 学术赋能助振兴
实地调研前,实践队做了充分准备。在人文地理学导师的指导下,团队围绕 “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聚焦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研究,设计了调研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农户家庭基本情况、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政策认知程度,共50 个结构化问题。队长唐嘉蔚在实地调研开始前组织队员学习黄河流域耕地保护政策文件和相关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学术研究论文,为实地调研的开展打牢理论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向村民进行问卷调研
阡陌深处察实情 风车下的喜忧录
在深入走访中,实践队从村支书处获得了许多信息:村内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目前仍以第一产业种植业为核心支撑。农作物种植体系在种类上展现出多元化特征,涵盖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棉花、辣椒、豆角及大豆等多个品类。其中,玉米种植在整体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面积占比高达70%左右,凸显出了产业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同时,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清洁能源的应用主要依托太阳能发电和新能源汽车两条路径;目前,防城行政村正有一大型风电项目在建,并未投入使用。但调查现状显示太阳能发电和新能源汽车这两类清洁能源技术在村民中的普及程度均不高,推广与应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风力发电站
实践队在防城行政村调研风力发电机建设项目时发现,大部分村民对该项目持支持态度。村民普遍认为发展风电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方向,村支书表示:“这是村里响应国家新能源政策的具体行动,能为咱们小地方的发展带来机遇。” 尽管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获得村民的普遍支持,但工程引发的耕地损伤与补偿矛盾亟需调节。由于风机选址在农田区域,施工导致部分耕地被永久占用,转型为建设用地和运输道路用地。由于风电项目的施工,运输车辆频繁往来,未硬化的临时道路在夏季高温干燥天气下扬起大量尘土。细密的沙尘在道路两侧农田形成明显的污染带,玉米叶片被厚厚的灰尘覆盖,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与正常地块相比,受扬尘影响的玉米植株普遍矮小,长势明显偏弱。
图为当地村民向实践队员介绍农田现状
更严重的是风机基座质量过大引发的土地沉降问题。在村民介绍下,实践队注意到,7月14日降雨后,风机周边农田因土地沉降造成排水不良而出现了积水现象,导致玉米叶片发黄、植株发育不良。与正常农田对比,沉降区玉米平均高度明显低于周边农田。虽然政府按每亩800元标准发放补偿款,但多位农户反映实际损失超过1500元/亩。一位村民表示,他们支持清洁能源建设,但希望补偿能真实反映土地受损带来的长期损失。
调研成果显担当 乡村振兴展未来
此次赴黄河流域山东段的实践活动,是曲阜师范大学“和合共生”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举措。实践队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入户访谈、实地测量、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相关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和典型案例。通过对防城行政村的实地调研,实践队不仅掌握了黄河流域山东段乡村发展的一手资料,也深刻认识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策实施与实际效果之间需要不断协调与完善。后续,实践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为提升黄河流域山东段乡村人地系统韧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文 | 王夏雨
图片 | 王夏雨 卢淑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夏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