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炙烤着湘中大地,我跟随“青衿传薪队”踏上了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的土地。当双脚真正踏入这片被青山怀抱的土地时,我才明白,三下乡不是简单的“体验生活”,而是一次用真心叩响乡土脉搏的路程。
三下乡的日子像一杯温水,平淡中透着甘甜,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至今想起仍觉心头发热。记得那天在村口调研,遇到一位卖土豆的阿姨。早上我们刚采访过她,下午去买土豆时,她竟从篮子里掏出几个李子塞给我们。村里大多是瑶族老人,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花瑶语言。幸好,我们认识了一群孩子。她们叽叽喳喳地当起翻译,带我们走街串巷,还神秘兮兮地说要带我们去看“夫妻树”。“等到了那儿,我再告诉你们它的故事!”后来在亲云街,我蹲在一位奶奶身边看她绣花。本想借她的绣品拍张照,这些挑花都很精致,完成一个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所以我格外小心触碰,奶奶竟直接把针线递给我,说我可以自己试着绣。亲云街的晚上,篝火噼啪作响,我们和当地人拉着手跳舞。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影子在地上晃成一片。崇木凼村敬树,人也像一棵棵菩提树。不张扬,却把根扎在善良里,风一吹,摇落的都是温暖。
▲图为崇木凼村的夫妻树
三下乡的日子,让我告别了城市的喧嚣,寻得了久违的内心平静。前段时间因为一些事情,我失去了自我,这次下乡,和朋友们的相处,和当地善良淳朴的人相处,让我逐渐拾得自我。心湖终于落定了第一片莲叶——不是逃避,是让被喧嚣揉皱的自我,在真实的人间褶皱里,慢慢舒展开来。我开始明白,不应该执着于过去,而是立足于当下,在与生活的对话中,慢慢看清自己想要的方向。在崇木凼村的这几天,那些具体的、带着温度的瞬间,像细密的针脚,将一度散落的“我”重新缝缀起来。原来所谓“拾得自我”,从不是在混沌中寻找一个抽象的影子,而是在与土地的对话里,在与人的相视一笑中,触到自己真实的轮廓:会为一只蝴蝶的飞舞而雀跃,会因一句朴实的叮咛而柔软,这些鲜活的感知,就是“我”最坚实的形状。那些在田埂上的脚印,那些与村民的闲谈,都成了心灵的养分,让我学会在当下寻找丰盈。不再困于过去的迷雾,是因为脚下的泥土给了答案:生活从不在“远方”或“从前”,而在今天的阳光照在你身上。当目光真正落在当下的每一刻,那些细碎的、具体的、带着烟火气的瞬间,便成了滋养生命的水土。心在这里扎了根,便不必追逐风里的幻影,自会在日复一日的晨光暮色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年轮。这场“心的散步”终会结束,但那些浸润过心灵的养分,早已化作生命的底色。所谓丰盈,从不是向外抓取的繁华,而是向内扎根的笃定——在真实的人间里,认真地活过每一个当下,就是对自我最好的成全。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三下乡的日子,在离别时沉淀出最绵长的回响。离别的那天,那群小朋友早早就来到客栈送我们出发,我将我的草帽送给了她们,并为她们拍下了拍立得,记录她们天长地久的友谊!车窗外的风景渐渐后退,但那些温暖的瞬间、内心的触动,却成了不会褪色的记忆。忽然懂了,三下乡从不是我们“来”了又“走”了,而是这片土地把最软的善意、最真的热忱,悄悄逢进了我们的记忆里—是李子的甜,是银针的暖,是草帽上的风,是篝火边的歌,是花瑶小孩的纯真。
三下乡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与土地、与人心的相遇。它让我懂得,最珍贵的善意往往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而内心的平静,从来都不在远方,而在我们低头看见脚下的路、抬头望见身边的人时,那份踏实与笃定。这趟旅程结束了,但它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长出温柔而坚韧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家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