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冯家村 特色课程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2 21: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高畅 刘语欣 刘洋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教育为翼,可载乡土少年越山向海。2025年暑期,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深耕永乡镇冯家村,以15天的浸润式教学,将传统文化的根脉、科技创新的活力、乡土情感的温度熔铸为系列特色课程。从笔墨间的文化传承到指尖上的科技创想,从帆布包上的花草印记到黏土中的乡土记忆,每一堂课都是播撒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长出向光而行的力量。


书法课: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村委会教室的木桌上,砚台里的墨汁泛着微光。孩子们第一次执起毛笔时,手腕的颤抖藏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支教成员刘语欣俯身示范:“中锋如稳步行走,侧锋似绕石流泉,笔锋转处,皆是意趣。”

图1-2 支教成员带领孩子们练习毛笔字

冯锦夕的笔尖不慎划破宣纸,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支教成员轻轻握住她的手,指着纸间墨痕笑道:“你看这墨色晕开的样子,像不像春日山间的晨雾?不如添几笔,让它变成冯家村的花。”小姑娘眼睛一亮,蘸墨补缀出几朵含苞的山桃,破损处反倒成了画眼。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字句从稚嫩笔尖流淌而出,墨香里飘起的,是文化基因悄然苏醒的声响。这不仅是笔墨技法的传授,更让孩子们在宣纸与墨香中触摸传统的温度,让文化自信顺着笔锋,悄悄住进心里。


科技创新课:动手制作VR眼镜

图3-4 支教成员为孩子们搭建“VR世界”新体验

“两片镜片、一卷硬纸、几根胶带,就能造出‘魔法眼镜’!”科技创新课上,支教成员举起简易VR眼镜模型,冯智杰的眼睛瞬间亮了。这堂课没有虚拟体验,却让孩子们亲手成为“造梦者”——测量镜片距离、裁剪卡纸框架、粘贴固定镜片,指尖的忙碌里藏着光学原理的启蒙。

“老师,为啥看手机里的图画,戴上它就像站在苹果园里?”冯智杰举着自制眼镜,镜片后映出屏幕上的洛川苹果花海。支教成员顺势铺开图纸:“这是‘近大远小’的秘密,就像咱们站在村口看老槐树,离得越近,枝桠越清楚。”当孩子们戴着亲手制作的VR眼镜,“走进”村头的苹果园时,科技不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能被指尖触摸的创造力。亲手打磨的不仅是眼镜,更是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索欲。当孩子们发现“科技藏在日常里”,创新的种子已在心中破土。


纸飞机课:科学启蒙与心愿传递

村委会活动室的地面铺着塑料布,成了纸飞机的“星空发射场”。“机头要像山顶的尖石,机翼得平如村口的晒谷场,这样才能冲破空气的阻力。”支教成员边折边讲,孩子们的小手里很快飞出各式“战机”。

图5-8 支教成员指导孩子们进行纸飞机制作

最暖的是“心愿舱”环节。冯晨昊在机翼上画了个咧嘴笑的太阳:“希望支教的哥哥姐姐明年还来,看冯家村的苹果红透枝头。”有孩子写下“想当造飞机的人”,有孩子画了给奶奶的药瓶,纸片在室内飞舞,像一群承载着乡野梦想的萤火虫。纸飞机掠过的,是科学原理的启蒙,更是梦想的翅膀。当心愿被郑重安放,孩子们懂得:微小的期盼,也能飞向辽阔的未来。


手工课:用黏土与帆布,定格家乡的模样

“这团泥巴、这块布,能留住冯家村的风与花。”手工课上,彩色黏土与素色帆布在孩子们手中成了时光的容器。冯丹婷捏出老槐树下挎篮摘果的娃娃:“这是妈妈,春天槐花开时总一起捡。”以二十四节气为纲,孩子们用黏土复刻生活:立春的耕牛拖着犁耙,芒种的麦穗弯着腰,冬至的饺子冒着热气。这些“微型家乡”在展台上排开,冯家村的烟火日常便成了可触的艺术。有孩子指着“清明插柳”说:“等爸爸从城里回来,教他捏咱家的春天。”

图9-12 支教成员带领孩子们开展粘土手工课

帆布包DIY时,田埂成了天然素材库。孩子们寻来蒲公英、狗尾草、野菊,把颜料涂在叶片背面轻按在布上,“就像给包儿盖个家乡的章”。冯丹丹举着沾了鹅黄颜料的蒲公英,先在手上试印才敢碰布;有人用向日葵花瓣印出奶奶烙的玉米面馍,有人用紫花地丁拼出歪扭扭的“家”字。

图13-16 支教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帆布包DIY创作

黏土捏塑着家乡的轮廓,帆布包拓印着故土的芬芳。当孩子们拎着花草包、捧着“节气小景”,乡土的记忆便成了可触摸、可携带的温暖。


舞蹈课:在跃动中展现魅力

音乐响起时,村委会的空地上扬起细碎的尘土——那是孩子们踮脚、旋转时带起的活力。“不用学城里的舞蹈,就跳咱们田埂上的快乐!”支教成员拍着手,把摘苹果的雀跃、追蝴蝶的轻快、收麦子的利落,都编进了舞步里。

图17-18 支教成员带领孩子们练习舞蹈

内向的冯悦瞳起初总躲在后排,直到被同伴拉着模仿“风吹麦浪”的摇晃动作,她忽然笑出了声,脚步也跟着轻快起来。孩子们不再纠结“动作标不标准”,而是把对家乡的爱、对伙伴的暖,都融进抬手、跳跃里。汇报演出时,那支《奔跑的田野》里,有沾满泥土的裤脚,有晒红的脸颊,更有眼里闪着的光,赢得满场掌声。舞蹈跳出的不仅是肢体的舒展,更是心灵的绽放。当孩子们懂得“快乐比标准更重要”,自信与表达的勇气,便随着舞步悄悄生长。

15天的课程终有落幕时,但那些被唤醒的力量正在生长:会用毛笔写春联的孩子开始教同伴握笔,能造VR眼镜的少年琢磨着“给苹果套袋设计新工具”,内向的姑娘主动组织小伙伴排练舞蹈,带着帆布包的孩子总在放学后收集新的花草,说要“给每个老师印一幅家乡”。这些课程从未想过改变山川,却在每个孩子心里种下了“什么都可以做到”的信念。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冯家村的晨光里——它以笔墨为舟,载文化根脉续航;以科技为火,燃创新星火燎原;以草木为媒,连自然与心灵的纽带;以乡土为镜,照见自己与家园的联结。当每个孩子都能带着这份信念、这份热爱、这份底气成长,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基石:不是复刻他者的模样,而是让每颗乡土的种子,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长成独一无二的风景,向着更辽阔的天地,舒展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