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李昊珍、韩鸿圆、赵君一、李超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国家保护非遗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以及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等具体要求,承德医学院中医系“青衿弘文,遗韵焕新”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于7月27日-28日在邯郸开展“守邯郸文脉,传千年风华”系列实践活动。
览赵都千载风华,品邯郸一脉文心
“赵都珍藏,一眼千年”。实践首站,团队在邯郸市博物馆开启了探索之旅。讲解员轻声引路,从彩陶青铜到赵都瓷韵,文物灯下诉邯郸过往。队员们时而驻足凝视战国青铜剑的凌厉纹饰,感受古赵“胡服骑射”的豪情,时而围在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瓶前,惊叹民间工匠笔下花鸟鱼虫的灵动。博物馆通过“赵文化”、“邺城文化”、“石窟文化”等多个展区,利用珍贵文物、历史图文资料、数字化演示等各种手段生动诠释了邯郸“文化富矿”的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大家轻声讨论着古城的布局与历史典故,指尖划过展柜玻璃,仿佛触碰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生活气息,为后续实践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气。
赵都典故藏千年史,燕赵戏韵传一城情
“典承赵韵,戏活邯城”。实践队走访了回车巷、学步桥等承载“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著名典故的邯郸古道相关遗迹,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城市文脉的延续。队员们欣赏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名戏剧表演,铿锵的锣鼓、韵味十足的唱腔、充满乡土气息的表演,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冀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传统文化在基层的深厚底蕴与情感联结,丰富了文化实践的层次。
口授心传无字谱,刀承笔继有恒心
“窑火传薪,研学筑梦”。7月28日上午分队成员走进磁州窑博物馆,队员们见证了北方民窑的崛起之路。从隋代初创的粗犷,到宋代白地黑花技法的成熟,再到金元时期的鼎盛,磁州窑的发展史恰似一部北方民间手工业的兴衰史。随后,团队成员们来到磁州窑赵家造访非遗传承中心,体验了拉坯、修坯、刻花、施釉等不同工序。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极具难度,无论是力度还是速度都需要精准把控,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手艺人的体温与专注。非遗传承人赵振宇坦言,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接班人断层、市场认知局限等现实困境,但同时也对磁州窑的广阔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期待着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了解磁州窑,让磁州窑在守正中创新,在未来中发展。这些坦诚的交流,为团队理解非遗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逻辑与活化路径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千年邯郸韵,一城文化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对邯郸千年文化深度实践,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教育课。发扬非遗文化,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永续传承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正是我们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书写文化新篇的庄严承诺。
撰文:李昊珍、韩鸿圆、赵君一、李超冉
审核:赵印涛、徐晓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昊珍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