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8日,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齿轮传薪火,匠心暖人心”实践团走进江津区先锋镇椒乡社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儿童成长、老人关怀等主题,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知识,在社区留下了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趣味课堂点亮童心,安全种子悄然种下
针对社区儿童,志愿团队精心设计了系列特色课程。在机械知识课堂上,志愿者们避开复杂的理论术语,通过PPT图文展示,向孩子们讲解齿轮传动、杠杆原理等基础概念。孩子们围在桌前,好奇地提问:“这个轮子为什么会跟着转?”志愿者们耐心示范,引导他们观察零件间的配合,在玩乐中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筷子搭桥活动则考验着孩子们的动手与协作能力。志愿者分发一次性筷子和橡皮筋,讲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后,让孩子们分组挑战搭建能承重的“桥梁”。起初,有的小组搭建的结构一碰就倒,孩子们难免沮丧,志愿者们便蹲在一旁,提示他们调整筷子角度、加固连接点。经过反复尝试,一个个由筷子组成的简易桥梁逐渐成型,当看到自己搭建的“桥”成功托起一本书时,孩子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安全防护教育同样是儿童关爱环节的重点。志愿者们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的方式,为孩子们普及防拐骗知识。他们扮演陌生的“叔叔阿姨”,演示常见的诱骗话术,如“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让我来接你”“我这里有好吃的,跟我去拿”,引导孩子们思考应对方法。同时,志愿者强调牢记家庭住址、父母电话的重要性,告诉他们遇到危险时要向穿制服的人员求助。课堂结束后,一位小朋友认真地说:“我记住了,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他们给的东西。”
温情陪伴温暖晚年,贴心服务传递关怀
在关爱社区老人方面,志愿团队探望抗美援朝老兵,走进老年居民家中提供帮助。
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爷爷家中,志愿者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倾听他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老人回忆起在战场上的岁月,眼神依然坚定,当说到战友间的相互扶持时,声音不禁有些哽咽。志愿者们认真聆听,不时为老人递上茶水。听完故事后,大家主动拿起抹布、扫帚,帮老人擦拭家具、打扫庭院,将积灰的窗户擦得透亮。
对于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们上门提供贴心服务。在78岁的老奶奶家,志愿者发现她对着智能手机犯愁——不会用微信视频,也不知道怎么查询社保信息。志愿者们坐在老人身边,一步一步教她操作:“您看,点这个绿色的图标,找到子女的头像,再按这个加号就能视频了。”他们还帮老人调整手机字体大小、设置紧急联系人快捷拨号,并在纸上写下操作步骤,方便老人随时查看。
健康知识普及也深受老人们欢迎。志愿者们结合夏季特点,讲解防暑降温、饮食搭配、慢性病管理等知识,提醒他们天热时减少外出,多喝水,饮食清淡。针对老人们关心的关节疼痛、血压控制等问题,志愿者们结合所学知识耐心解答,并建议他们定期体检,有不适及时就医。
总结交流凝聚力量,实践收获激励前行
活动最后一天下午,志愿团队与椒乡社区党委书记召开总结会。会上,志愿者代表梳理了三天来的活动内容,分享了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孩子们的笑容、老人们的感谢,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付出的意义。”社区书记对志愿团队的工作给予肯定:“你们的到来为社区注入了活力,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关怀,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合作。”双方还就后续社区服务需求、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进行了交流,相互表达了感谢。
此次三下乡活动虽为期短暂,却在椒乡社区播撒下希望与温暖的种子。对于志愿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实践锻炼,更是一场心灵的成长——他们在付出中体会到责任与担当,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中理解了基层需求。而对于椒乡社区的儿童与老人来说,这份来自青年一代的关怀,将成为一段温暖的记忆,激励着大家更好地生活。
青春的力量在实践中绽放,志愿的光芒在奉献中闪耀。这场跨越年龄的双向奔赴,不仅拉近了青年与社区的距离,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赤子之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心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