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宋书铭、邹雨萌、王欣然)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子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发挥专业优势,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相连,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4日-7月20日,哈尔滨华德学院“青禾筑梦”实践团奔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舍院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智慧方案,助力乡村振兴。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需求,用科技之光照亮乡村发展之路。
图为“青禾筑梦”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合影
一、擦宣板拾道垃圾,青春护乡村之美
实践队成员穿梭于村头巷尾,手持抹布等工具,仔细擦拭公共宣传板,去除灰尘与污渍,让政策资讯、文化内容清晰呈现;同时,俯身捡拾道路上的纸屑、塑料瓶等垃圾,不放过任何卫生死角。汗水浸湿志愿服,额角汗珠滚落,他们却专注投入,用行动为乡村整洁“加码”。队员们深知,清理的不只是垃圾、擦亮的不只是宣传板,更是对乡村公共环境的珍视守护。当村容村貌因他们的行动愈发清爽,青春价值也在为乡村添彩的细微之举中,悄然彰显——这是“实践出真知”的生动注脚,更是青春与乡村共成长的温暖见证。
图为“青禾筑梦”实践团成员擦拭公共宣传板
二、孩童课业精辅导,助学扶智暖童心
实践队的成员们始终坚信,教育是点亮乡村未来的火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力量。而俯身辅导作业、耐心解答疑惑,正是他们能为孩子们做的最直接、最贴心的事。
他们耐心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细心捕捉每个孩子的需求与困惑,再带着针对性一一开展辅导。每当望见孩子们脸上绽开的笑容,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实践队的成员们心中总会涌起满满的欣慰与温暖。队员们说,这段与孩子们相伴的时光格外宝贵,会永远珍藏在心底,他们会继续带着这份热忱,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送去温暖与力量。
图为“青禾筑梦”实践团成员为孩子课业辅导
三、躬耕悟美知农艰,科普情牵乡邻暖
实践队的成员们走进乡村的田间地头,一边在农民师傅的指导下踏入田垄泥泞中,协助开展除草等农事劳作。躬身劳作间,他们亲身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不易,也深深感受到农民对土地那份质朴的热爱与执着。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衫,额头汗珠滚落,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里都满是满足与喜悦。此外,队员们还主动与村民拉起家常,耐心倾听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他们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或找相关人员咨询,耐心地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并提供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宣传农业政策,鼓励大家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以此提升生产效率与作物质量。村民们听得专注投入,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图为“青禾筑梦”实践团成员帮村民干农活、倾听并帮助村民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四、传扬华德芳华韵,深怀母校情意长
实践队的成员们向村里的高中学子们详细讲述着鲜活生动的大学生活。他们分享着自己在大学里的课业求索、社团趣闻、志愿暖事,还有对未来职业的憧憬与规划。随后,为帮助更多乡村学子了解大学招生相关事宜,志愿者们协助发放了招生简章,并详细介绍了华德学院的办学特色:从深厚的历史底蕴、精良的师资力量,到先进的教学设施、多元的课程体系,每一个细节都让学子们听得十分投入,眼中渐渐燃起对大学的向往,闪烁着憧憬的光芒。志愿者们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大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涵养创新潜能、培育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反复鼓励学子们踏实学习,未来能进入心仪的大学继续深造。
图为“青禾筑梦”实践团成员发放招生宣传单
这场三下乡实践活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乡村现状调研,更成了一场心灵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实践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会以笔为犁,以梦为舟,把乡村的每一缕烟火、每一份温暖都细细记录,将这些真实的见闻与滚烫的感悟分享给更多人,用青春的智慧与力量,为乡村振兴添一份光、加一份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书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