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机”扬红韵实践团队员们的热情。当天,实践团走进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大安乡中心小学,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长征精神 永放光芒”的红色宣讲活动。通过生动的历史讲述、经典的诗词解析和互动交流,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长征精神的力量。图1为实践团成员王宏博为同学介绍长征精神
回顾长征历程,重温峥嵘岁月
宣讲伊始实践团成员张洲以“长征历史介绍”为切入点,向孩子们娓娓道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讲到,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至1936年进行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历经艰难困苦,跨越数省,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这一历程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更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大家知道吗?参加长征的红军有四支队伍呢!”张洲通过清晰的时间线和路线图,介绍了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的出发时间、地点和行程: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1935年10月到达延安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从川陕苏区出发,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一个个数字背后,是红军战士用脚步丈量的信仰之路,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惊叹。
图2为实践团成员张洲提问同学有关长征问题
解析经典诗词,感悟英雄气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实践团成员王宏博带领孩子们齐声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用诗词串联起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他逐句解析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让孩子们感受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大家觉得这句诗写得妙在哪里?”王宏博抛出问题,引发孩子们思考。在互动中,他解释道:五岭山脉绵延千里,乌蒙山险峻巍峨,但在红军眼里,却如“细浪”“泥丸”般渺小,这既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更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随后,他结合“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讲述了巧渡金沙江的智慧与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暖’是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寒’是战斗的悲壮,这一暖一寒,藏着多少红军战士的热血与勇气啊!”当讲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时,王宏博告诉孩子们,这不仅是红军胜利在望的真实写照,更展现了他们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图3为张洲为同学介绍长征历史
互动交流共鸣,传承长征精神
“同学们,了解了长征故事,你们觉得长征精神是什么?”宣讲进入互动环节,实践团成员谭国庆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孩子们纷纷举手:“是不怕吃苦!”“是团结互助!”“是永不放弃!” 谭国庆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并结合当代生活解读长征精神的现代意义:“今天我们虽然不用像红军那样爬雪山、过草地,但长征精神永远不过时。学习中遇到难题不退缩,和同学相处时懂得合作,这都是在传承长征精神。”他还鼓励孩子们:“就像诗里说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希望大家带着这份勇气和坚持,走好自己的‘成长长征路’。” 活动最后,孩子们齐声朗诵《七律·长征》,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回荡在教室,红色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扎根。 图4为课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同学合影
此次“机”扬红韵实践团的宣讲活动,以历史为骨、诗词为魂,让大安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生动的讲述中触摸历史温度,在经典的品读中汲取精神力量。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说:“长征精神是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历史、崇尚英雄,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撰文 | 王宏博 汶钊年
图片 | 张洲
审核 | 汶钊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汶钊年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