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上午,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晨光里,一场特殊的"红色课堂"正在热闹进行。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述忆家国・语通华夏"推普实践团赴竹山县城西社区"暑期课堂"托管班开展"明清精神・语助乡兴"主题实践活动,四十余名孩子用笔墨勾勒英雄足迹,用乡音传递红色记忆,让竹山英雄许明清的精神在推普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以普通话为桥,连红色根脉
"我们来竹山,是想让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摆渡船',让家乡的英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实践团队长徐镯瑜的开场白,道出了活动的初心。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推普不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实践团希望通过挖掘竹山本土红色资源,让孩子们在听懂、讲好英雄故事的过程中,既提升普通话能力,更厚植家国情怀。
活动伊始,徐镯瑜向孩子们介绍了实践团的使命:"许明清烈士是竹山的骄傲,但很多孩子只在课本里见过这个名字。我们想做的,就是让这些冰冷的文字变成你们能触摸、能讲述的鲜活记忆。"话音刚落,孩子们手中的画笔便已跃跃欲试——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命线绘制"即将展开。
图1 宣讲者徐镯瑜介绍实践团使命
绘英雄足迹,变听者为讲者
"1918年,许明清出生在浙江平湖;1937年,他考入武汉大学,同年参加革命;193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他为革命事业牺牲……" 徐镯瑜的讲述声情并茂,孩子们则在自己绘制的时间轴上,一笔一划补充着关键节点:"他拒绝父亲让他考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要求,说那是培养奴才的地方""他在汉孝陂根据地,冒着风险到武汉为部队买药品""他被叛徒出卖后,敌人再怎么折磨他都不肯屈服"。
笔尖流动间,百度百科上简短的生平简介,渐渐变成了孩子们笔下"富裕家庭出身却选择革命""中学时读遍政治军事书籍""突围时率队断后护主力"的生动细节。当徐镯瑜提议"谁愿意讲讲你笔下的许明清"时,几位稍大的孩子立刻举起手。
"1946年7月,许明清所在部队解放竹山后,把军饷分给穷苦人买粮食……"一位男孩站在台前,虽然声音略带紧张,却字字清晰。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连年龄最小的孩子也用力拍着小手。这种"听故事—记故事—讲故事"的转变,正是实践团设计环节的深意:"让孩子们从听众变成宣讲者,普通话就不再是课本里的知识点,而是讲述红色记忆的利器。"
图2 徐镯瑜指导小朋友绘制生命线
图3、4、5 小朋友们用自己的声音讲述英烈故事
接龙传薪火,语助少年强
了解到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后,实践团特意设计了"词语接龙"挑战,以"许明清"为起点,让普通话在互动中扎根。"许明清→清楚→楚楚动人→人民……" 四十多个孩子轮流接词,志愿者和托管班老师在旁轻声引导。当"革命→命运→运气→气节"的链条出现时,徐镯瑜趁机讲解:"'气节'就是许明清烈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就像你们现在勇敢发言的样子。"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望着自己绘制的"许明清生命线",纸上的字迹或许稚嫩,却写满了对英雄的敬意;口中的普通话或许带着乡音,却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一位陪同的老师感慨:"这样的活动,让孩子既练了口才,又懂了历史,比单纯讲故事更加有效。"
图6 徐镯瑜在给低年级小朋友讲解何为“舍己为人”
图7 徐镯瑜在给勇敢回答问题的小朋友发奖品
此次"明清精神・语助乡兴"实践活动,既是浙江财经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温暖注脚。正如徐镯瑜所说:"当竹山的孩子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许明清的故事,当英雄的精神融入日常的话语,便是 '语通华夏'最好的模样,也是'乡兴'最坚实的根基。"
图8 宣讲者与城西社区"暑期课堂"托管班的小朋友们合影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语言为桥,让更多红色记忆在乡音中流淌,让更多少年在传承中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镯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