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何羿锦 何晓菁 李建锋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与哈工大航天报国精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火柴支教队在指导教师何晓菁带领下,前往山东泰安肥城,开展为期两周的“青岱筑梦”夏令营。据悉,这是火柴支教队连续第三年深入乡村,在以往支教经验基础上,本次夏令营活动队员们创新性地以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与深厚的航天、国防传统为指引,精心设计科技、人文、实践并重的多维特色课程生态,助力乡村儿童成长,厚植家国情怀。
【航天魂·志在九天】火箭航天点燃科技梦想
“三!二!一!发射!”在《火箭为什么可以一飞冲天》课堂上,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气压小火箭呼啸升空,欢呼声瞬间点燃操场。这次特色课程不仅仅是动手实验,更是一堂融合校史与国情的航天启蒙课。支教队员从哈工大参与研制的国之重器引入,讲述火箭如何托举“嫦娥”探月、“天问”巡火;结合北宋“火龙出水”的古代智慧,并通过小气球简单演示反冲原理,深入浅出解析航天奥秘;再从古代万户尝试谈到孙家栋院士等航天前辈,将工大人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协同攻坚的航天精神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心中。课堂尾声,当讲到由哈工大威海校区牵头研制的通遥一体化卫星威海壹号成功发射时,路非老师援引毛主席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将探索九天的不屈气魄深植童心。
图为路非老师向学生讲解火箭飞行科学原理
【赤诚心·为国铸剑】刘永坦精神激荡心灵
在《红色科学家》专题课堂上,“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的报国故事震撼人心。支教队员以情景剧形式还原其立志研制国产新体制雷达的报国初心——从亲历南京大屠杀的伤痛,到发出“必须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雷达”的铮铮誓言。学生刘紫璇在互动中动容感慨:“这是用一生践行的初心!”课堂聚焦新体制雷达的科技突破壮举,用三组数据形象诠释其分量:300万平方公里与90%——其构建的4000公里立体监测网,覆盖我国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约占我国海域总面积的90%);0.12米与5倍——0.12米的成像精度,是国际同类雷达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2000个与85%——可同时稳定追踪2000个空中/海上目标(是传统雷达的200倍以上),对隐身目标的发现概率达85%,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何晓菁老师指出:“刘永坦院士的坚守,正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血脉传承——把国家需求扛在肩头,将智慧熔铸进民族根基,这是哈工大最厚重的基因。”当投影亮起刘院士“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能干成”的寄语,红色忠诚已薪火相传。
图为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畅谈对新体制雷达的技术见解
【星弹魄·火炼砺脊】两弹一星精神照亮奋斗征程
一张张印有“东方红”卫星、“邱小姐”的明信片,将支教课堂带回“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在支教队员精心增设的《“两弹一星”精神与强国之基》特色课程里,老师们以杰出校友孙家栋院士为缩影,向学生们讲述那一代科学家白手起家、赤心报国的奋斗史诗。
图为张彦稷老师生动阐释“两弹一星”精神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课堂深度还原了青年孙家栋面对国防尖端技术缺口的毅然抉择——从风华正茂之际踏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大门,到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里以帐篷为家、图纸为伴;从跟随钱学森等大师学习钻研,到勇挑重担参与新中国首枚自行设计的导弹研制,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型号定型,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惊人的“中国速度”。当大屏幕上由孙院士主持研发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划破夜空,张彦稷老师深情总结:“孙院士等元勋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是哈工大人的灯塔,更是强国路上的不灭火种。”
图为师生合影留念,学生手持哈工大航天特色主题明信片
【薪火传·筑梦未来】教育之桥联结报国之路
当支教课堂点燃航天报国志,当工匠精神厚植乡土沃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火柴公益支教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使命。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熔铸育人实践,把一代代哈工大人“为国造重器”的信念注入青春血脉,这支青年队伍以教育为桥,锤炼时代新人,为乡村现代化夯实人才根基。知识在传递,精神在传承,工大学子正以赤诚担当,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羿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