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桂溪知行实践队以创新课程唤醒非遗薪火,育时代“壮苗”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薛佳欣)当靖西绣球“跳”出竹篾和丝线,当甲骨文“变”成篮球衣上的号码,当来自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桂溪知行实践团的成员们与桂西大山里的孩子一起把古歌唱上云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夏令营正在广西乐业县第二初级中学火热进行。自7月21日开营以来,“桂溪知行”实践队用一周时间,为138名中小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与未来的“任意门”。
开营当天,共青团乐业县委员会书记李新旺、乐业二中校长李帮华、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周慧敏共同敲响铜鼓,宣布2025年“桂溪知行”夏令营正式启动。开营当天,共青团乐业县委员会书记李新旺、乐业二中校长李帮华、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周慧敏共同敲响铜鼓,宣布2025年“桂溪知行”夏令营正式启动。
图1 “壮苗计划”夏令营开营仪式现场
破冰环节中,孩子们与实践队队员用壮语、普通话、甚至“手舞足蹈”完成了第一次“文化握手”。
图2 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玩着破冰游戏
“无针无线,绣韵流芳”——22日的靖西绣球主题宣讲率先出圈。没有一针一线,孩子们以画笔为“针”、卡纸为“布”,把“传统皮球纹”与“抽象星空”同时呈现在绣球上。七岁的黄子轩把圆片对折、撕出镂空星芒,展开后竟是一朵立体的“烟花绣球”。他说:“我想把去年春晚看到的烟花留下来,绣球就能一直盛放。”
图3小朋友们设计绣球图案
图4孩子们合作进行绣球制作
23日,“丝线里的江南”让苏绣穿越1800公里来到桂西。思源锦焰流光实践队与桂溪知行实践队联动,把苏绣课堂“搬”进视频,孩子们跟着屏幕学滚针、打籽,再把壮族铜鼓纹绣进苏绣手帕。“原来苏绣的‘平齐光亮’就是壮锦的‘密满厚重’,它们都讲‘一针一故事’。”实践队队长王文博感叹。
当天午后,“甲骨藏谜,字承千年”系列课程接力上线。5个甲骨文字形被制成“汉字密码”卡片,孩子们先猜、再画、后讲,最终以“文化接力”方式拼成一棵2米高的“文化传承树”。最令人惊喜的是,实践队把甲骨文“蚕”“桑”与壮锦传统纹样对照,让孩子们一眼看见“汉字里的壮乡”。乐业二中学生罗文涛兴奋地说:“我把字谜卡带回家,爷爷一眼认出这是‘鸟’字,原来我们天天写的汉字这么酷!”
24日,“画笔绘未来,舌尖品百色”把课堂搬到操场和厨房。百米画卷上,十年后的乐业高铁穿城而过,玉米酒、五色糯米饭、酸嘢摊档香气四溢。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循着烟火气,把“芒果蘸辣椒面”写进“味觉地图”,再把“乡愁”折进纸飞机,飞向云端。
图5 小朋友们开心大方地展示自己心中的家乡图景
回望第一周实践历程,桂溪知行实践队积极联系古歌传承人进入课堂,开展教学,全程录音录像导出音频文件,上传网易云、酷狗等音乐软件平台。为了让古歌“听得懂、唱得出”,实践队根据中小学认知差异,在保留古歌经典的基础上特色简化古歌唱法,让古歌传承焕发新的活力,推动受众群体多元化。
体育文化同样“破圈”。老师带领同学们启动了“球衣密码”计划,首创破风篮球集训队,推动体育文化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把甲骨文“奔”“跃”印在球衣号码旁,让孩子们在运球、转身之间感受汉字力量。开训第一日,20名山里娃就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三步上篮”。
图6 破风篮球集训队合影
未来两周,夏令营还将推出“鼎新杯”文化传承命题辩论赛、竹竿舞进校园、“民族文化特色剧本杀”、蓝晒光影竞艺赛等创新课程。北科大团委副书记周慧敏表示,项目将深度融合“壮苗计划”志愿服务模式,持续输出“钢筋铁骨”特色育人经验,“让青少年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为有根、有魂、有担当的新时代‘壮苗’”,把千年文化的星火带向更远、更亮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珺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