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北京科技大学梨园弦考戏乐传承实践团昆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小队于北京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街头随机采访市民、专访北方昆曲剧院资深演员于雪娇老师、开展少儿昆曲科普、以及开发昆曲主题视觉小说游戏等形式,多维度探寻昆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
街采浮声量代沟 古韵新承遇壁关
在北极寺公园及其附近,实践团成员展开随机采访,倾听市民对昆曲的认知。一位中年游客李女士表示:“我对昆曲了解很有限,只在大型活动上看过片段,感觉它非常高雅。”团队整理的问卷结果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对“昆曲”这一名称感到陌生,但提及经典剧目《牡丹亭》时,部分受访者表示“听说过故事梗概”。一位大学生坦言:“知道昆曲唱腔很美,但日常接触机会太少。”这些街头声音清晰地揭示了昆曲在当代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年轻一代与传统艺术之间存在明显的认知鸿沟。团队成员初步判断,创新传播媒介是破局的关键之一。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市民
剧苑访贤观雅韵 师者传薪话守新
带着街头调研的思考,实践团走进北方昆曲剧院,专访拥有20年舞台经验的资深演员于雪娇。抵达现场时,实践团成员正逢于老师专心排练剧目《烂柯山》。其婉转悠扬的水磨腔和柔美的身段,令在场成员深受感染。
图为实践团观看剧院彩排
排练结束后,于老师耐心接受了实践团的采访。“昆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百戏之祖’,每一折戏都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谈及创新,于老师指出,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寻找与时代的契合点。“戏剧既要守正,又要创新。观众的审美不断提高,作为演员要不断学习进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勇于尝试,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继续摸索,探索出合适的方案。”对于实践团的创新活动,于老师建议应多观看戏曲演出,深刻体会其魅力所在,并在创新中务必保留戏曲的精髓。
回顾自己的学艺经历,于雪娇感慨道:“幼时受家庭熏陶,激发了我对戏曲的兴趣,满怀热情地投入了这一行。我也见证了剧院演出场次从当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现在一年400场左右,这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我相信昆曲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队伍负责人吴正霖表示:“于老师的真知灼见和执着坚守,为团队探索创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支撑和精神指引。”
图为团队采访昆曲演员于雪娇老师
童心种梦植根深 昆曲传薪燃梦新
为了将昆曲之美传递给更年轻的群体,实践团在北京西城区京铁和园街道为参加暑期活动的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昆曲启蒙课。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们利用精心准备的图片、短视频,向孩子们介绍了昆曲的历史、行当和经典故事,充满童趣的互动和直观的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昆曲的种子。同时开展了趣味脸谱填色活动,成员张文浩观察到:“孩子们对色彩、动作和故事天然充满好奇。这种寓教于乐、互动性强的启蒙方式,是培养未来潜在观众的有效起点。”
图为团队为街道儿童开展昆曲启蒙课
游戏赋能探新径 经典续韵焕新生
基于前期调研和专家建议,实践团将守正创新理念付诸实践,着手开发一款以昆曲经典《牡丹亭》为蓝本的视觉小说游戏。项目旨在通过年轻人喜爱的互动叙事形式,降低接触门槛,传递昆曲艺术的核心魅力。游戏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经典爱情故事为主线,玩家通过选项推动剧情发展。开发过程中,团队特别注重将原汁原味的昆曲唱段作为背景音乐或关键剧情节点插入。项目组长薛梦起介绍:“我们力求在保证游戏趣味性的同时,自然地融入昆曲的文化符号,让玩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其美。”
图为团队开发游戏界面
实践凝思承古韵 青春奋笔续遗章
通过深入调研,北京科技大学昆曲传承与发展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创新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街头采访揭示了传播断层,专家访谈提供了深厚的专业洞见和传承精神,与支教团的联动尝试了面向未来的启蒙教育,而游戏开发则是对数字化传播路径的一次务实探索。实践团队长吴正霖在总结中表示:“昆曲的传承如同一条长河,需要代代守护与创新开渠。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青年一代可以成为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我们要坚守昆曲的精髓,也要勇于尝试新方法,让凝聚着千年智慧的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这场融合了调研、学习、启蒙与创新的北京之行,为昆曲这一古老艺术的未来图景,增添了属于青春实践的生动注脚。
撰稿:郭岩 供图:张文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