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非遗,绘梦乡村——西南大学学子绵竹年画村调研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31 20: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可昕   阅读 2.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吴可昕)2025年7月25日至7月27日,西南大学四川德阳绘梦小分队在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开展以“探寻年画魅力,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为全面了解绵竹年画的传承现状以及大众需求与影响力,小分队队员针对当地居民、文旅企业负责人、游客三类人群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联系了当地年画艺人进行深度访谈。

对话匠人:探传承困境,寻发展新机

7月26日上午,小分队走访了年画艺人陈刚先生的工作室。进门时,陈先生正专注于年画创作——绵竹年画的创作经“起稿、刻板、印墨、上色”等一系列严谨工序,线条需有“稳、准、狠”的遒劲力道,色块更求“爆、亮、透”的饱满效果。在古朴雅致的工作间中,队员们近距离观看了年画精湛的创作过程,进一步明晰了绵竹年画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色等,并从年画艺人的视角了解了年画传承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期望。在访谈中陈先生坦言,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受限于宣传不足、大众普及度低及实用性欠缺等问题,其传承确实存在困难与挑战。“不仅是绵竹年画,绝大部分的非遗手艺都面临着一定的生存问题,”陈先生感慨道,“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和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欣赏并热爱这一非遗手艺,愿意参与学习和发展创新。”

▲图为小分队队员采访年画艺人陈刚先生

采访企业:解运营模式,破发展瓶颈

7月27日上午,小分队走访了年画村重要文旅地标——明清园李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采访了副馆长兼酒店大掌柜刘成会女士。刘女士介绍道,明清园采取“以馆养馆”的运营思路,加上一定的政府补贴,巧妙地将博物馆与主题酒店融为一体,带来‘观展+入住’的沉浸式体验,形成特色经营。春节及寒暑假等传统节庆氛围浓厚的长假期间是客流高峰。不过刘女士也坦言,年画村文旅发展仍存在淡旺季客流落差大、特色体验活动不足致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破解。

▲图为小分队队员采访明清园大掌柜刘女士

聆听大众:听民声民意,察市场潜力

此外,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小分队队员走街串巷,对当地居民及游客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经调研,在有效访谈的共15名居民中,受访者中80%为45岁以上本地长者,居住时间在20年以上,接触年画多通过本地民俗活动及社区节庆。他们普遍认为绵竹年画能增添节日仪式感、促进邻里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对其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图为小分队队员访谈当地居民

而在收集到的共86份有效游客问卷中,76%为18-45岁的青年群体,多为学生和企业职员,超九成是通过社交媒体、旅游攻略和景区宣传了解绵竹年画。游客们喜爱年画色彩鲜艳明快、题材生动有趣以及制作工艺精湛的特点,并且有较强的购买意愿,尤其青睐具有实用性或装饰性的年画文创产品如门神、艺术挂画等。

▲图为小分队队员对游客进行二维码问卷调查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色彩鲜明,线条流畅,题材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绵竹年画,现状是老人想留住老手艺,年轻人盼有“潮”玩法,游客则愿为好看又实用的文创买单。因此,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绵竹年画,是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有效途径。

在此次三下乡采访与调研中,队员们意识到绵竹年画不仅是文化瑰宝,还是能让村子富起来、美起来、亮起来的一把钥匙。绘梦小分队将梳理此次调研成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如新媒体营销、多元化文创、对外特色活动等,具体包括开启抖音非遗直播工坊、开发年画纹样家居产业链、建立青少年年画研学基地等,积极为绵竹年画的传承发展与年画村的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古老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可昕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