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文脉相承连老幼,情暖瑶乡助振兴:广外艺拾光者实践队赴乳源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1 19: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邓韵卿 黄优优 刘佳颖 刘银艳 舒绍源 叶恩杏等1位老师10名成员   阅读 9.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积极响应国家“百千万工程”号召,赋能乡村振兴,近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拾光者”实践队深入乳源瑶族自治县云门村,开展“青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聚焦乡村“一老一小”群体,创新提出并实践“老幼代际互助”核心理念,通过非遗活化、健康守护、语言赋能三维发力,着力构建“老有所依、幼有所乐”的乡村互助生态,探索破解乡村代际照料难题的青年方案。

在云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实践队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每日清晨,村委大榕树下便热闹起来,队员们耐心带领老人们练习八段锦,从最初的生疏到日渐娴熟。练习结束后,队员们不仅为老人准备午餐,更通过健康讲座、反诈知识宣讲、经络养生推拿、非遗手工剪纸以及暖心的情感陪伴,全方位守护“银龄”群体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下午的时光则属于村里的孩子们。实践队以“语言赋能,笔墨传情——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打造了融合美育与普通话推广的特色课程。语言艺术课程、硬笔与毛笔书法教学、漆扇体验、脸谱制作、素描、粘土、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语言能力,实现了“幼有所乐”的目标。

实践队的足迹不仅限于课堂。队员们深入村落,进行入户调研,真切了解民情。他们偶遇养牛的爷爷,便利用直播平台帮助宣传销售待售的肉牛;看到田间独自劳作的奶奶,队员们毫不犹豫下田帮忙拔花生,将关爱落在实处。在云门山风景区的公益支持下,实践队还组织云门村的老人与儿童共赴瑶族民俗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之旅。精美的过山瑶刺绣服饰、传统器具、药草标本、图文展板与图腾器物,无声地诉说着深厚的瑶族历史文脉,让老少两代共同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深度探索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实践队走访了世界过山瑶博物馆、非遗文创孵化基地,并专程拜访了非遗传承人邓玉玲老师及十余名绣娘,采访了当地文化企业负责人,还深入瑶族文化核心区必背镇进行实地调研。此行让队员们深刻思考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让古老的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未来,团队计划通过非遗数字化、“非遗+短视频”、“非遗+文创”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着力打造“银发经济IP”,助力乡村老人手工艺品变现,为瑶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持续动力。

广外艺“拾光者”实践队的乳源之行,不仅是一次青春力量的乡村实践,更是一次连接老幼、温暖瑶乡、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代际间的互助与文化的传承,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全面振兴的重要纽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优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