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涂辰雨 高宇轩 郑润域 杨若熙)“龙尾画祥云,龙身绘火焰!”7月23日,武穴明德小学教室里欢声雷动,孩子们正在用稚嫩的笔触为中国龙狮绘制“新衣”。湖北大学爱Do志愿服务队开展的“三维一体”舞龙课程,通过“文化溯源+创意彩绘+彩带舞龙”的递进式教学,让乡村儿童在笔墨丹青与绸带翻飞间感受非遗魅力。
文化解码:千年龙纹跃然课堂
“同学们知道吗?最早的龙纹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上。”志愿者陈宇豪手持《龙纹演变图谱》,带领孩子们开启文化溯源之旅。从商周夔龙的狞厉之美,到盛唐飞龙的磅礴气势,再到明清祥龙的喜庆祥和,一幅幅龙纹图谱在投影上流转。“宋代龙纹开始出现‘回头望'的造型,寓意‘不忘根本’。”孩子们瞪大眼睛,指尖跟着龙纹的走向在空中描摹。
图为志愿者讲解龙纹演变 李淋 摄
创意彩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彩绘课堂变身创意工坊,孩子们跪坐在5米长的画布两侧,用画笔与非遗对话。“我要给龙角画上wifi信号!”“龙鳞可以变成钢琴键!”在志愿者引导下,传统纹样与童真想象碰撞出奇妙火花:龙须化作彩虹桥,龙爪握着星星,火焰纹里藏着笑脸。金粉点缀的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下一秒就要破纸而出。
图为学生创作的作品 李淋 摄
彩带腾龙:非遗舞动青春韵律
“一二三,起龙!”随着清脆的哨响,四十余条彩带龙在操场腾空而起。”少年宫瞬间化作非遗展演大舞台,学生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将静态的龙文化转化为动态的青春表达。
“注意手腕发力,让彩带像龙须一样飘起来!”志愿者穿梭在队伍间,手把手调整学生动作。低年级“彩虹童萌队”的孩子们手持3米短绸,通过“之字游走”“水波荡漾”等基础动作,再现幼龙戏水的灵动;高年级“风云腾龙队”则驾驭10米长绸,在《金蛇狂舞》的鼓点中完成“神龙摆尾”“九天揽月”等高难度套路,彩绸翻卷如浪,引得场边惊呼连连。
图为孩子们练习彩带龙 李淋 摄
“我们给龙画上了新花纹,也给传统接上了新翅膀。”爱Do志愿服务队成员常瑞欣说道。课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舞龙技艺,更通过亲手绘制彩带龙,与传统文化展开深度对话。原本静态的彩带龙在少年们手中焕发新生,既是寓教于乐的玩具,更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纽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