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舞跃狮腾”突击队暖心记录环卫阿姨

发布时间:2025-07-31 20: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奕敏、骆小惠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13日清晨,高埔岗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舞跃狮腾”突击队的成员们正有条不紊地布置着“青春照相馆”。器材碰撞声与欢声笑语交织,为宁静的街道增添了一抹活力。这时,一抹橙黄色的身影悄然映入众人眼帘——一位环卫阿姨手握竹扫帚,在晨光中默默清扫着街道。她的目光不时投向这群年轻人,眼神里交织着好奇、欣羡与一丝羞涩。这场看似平凡的相遇,却因突击队成员们的善意与创意,开启了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阿姨 李泽摄

当突击队队长李泽和指导老师余畅注意到这位环卫阿姨时,一个想法在他们心中同时萌生:邀请她成为“青春照相馆”的主角。面对邀请,阿姨起初腼腆推辞:“还得干活呢。”李泽和队员邝炜明二话不说,接过扫帚替她清扫起来。看着年轻人笨拙却认真的动作,阿姨终于笑着点头。由于阿姨听力不佳,精通客家话的队员韦宝星主动充当“翻译”,在耐心沟通下,阿姨眼里的紧张逐渐化为信任。

▲图为团队成员与阿姨沟通 陈奕敏摄

在青春照相馆里,队员们用关怀为阿姨开启了一场“焕新”之旅。林乐淩同学为她细心化妆:温热的毛巾轻拭面庞,眉笔勾勒出被风霜淡化的轮廓,腮红与唇釉为常年劳作的肤色添了一抹亮色。更衣环节,阿姨第一次触摸到旗袍的光滑面料,手指微微发颤。“真好看!”当她身着红色旗袍走出时,队员们由衷的赞叹让她挺直了腰背,镜中的自己仿佛穿越时光,重现青春。

▲图为团队成员为阿姨化妆 韦宝星摄

交流过程中,因阿姨不太懂普通话,精通客家话的韦宝星同学立刻成为沟通的“桥梁”,一来一往间,隔阂慢慢消散。大家这才知晓,阿姨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家境贫寒,全靠高埔岗街道帮扶才慢慢稳定下来。助听器是街道捐赠的,像给她的世界开了扇小窗;日常油米等物资,也有街道关怀。阿姨说这些时,眼角眉梢都是感激,把街道的好记了一遍又一遍。谈及拍照经历时,阿姨的双手不自觉地绞在一起,指节处的老茧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以前啊,就是社区送米面油来的时候,站着照个相,自己从来没有拍过这种正式的照片。”她的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飘过,眼角却泛起羞涩的涟漪。

访谈中,阿姨缓缓打开话匣子:16岁就失去父亲,父亲曾统领三个单位,但忙碌的工作让他难顾家庭。母亲拉扯八个孩子,难免有疏忽,自己打小就学会独立,慢慢养成勤劳能干的性子,这性子陪她走过许多艰难时刻。如今除了环卫工作,她还在自家小块地种菜自给,菜叶子上的虫眼,都是生活的印记。她每天从早6点忙到11点半、下午2点半到5点半,独自清扫高埔岗文化广场周边街道,那片街道被她扫得像面镜子。因热爱劳动、爱干净,她常被居民夸赞。说着说着,阿姨的眼角泛起细碎的光,那笑意里裹着岁月的咸涩,又透着温软,像夕阳下晾晒的粗布衣裳——风吹日晒的痕迹里,藏着细密的暖。

▲图为团队成员与阿姨交流 骆小惠摄

访谈结束,陈卓和唐馨引着阿姨往摄相室走去。队员与老师簇拥在侧,镜头亮起的瞬间,阿姨肩膀还绷着些微紧张,脸上表情不太放得开,显得格外拘谨。她低着头感慨道:“这辈子还没正经拍过照片呢,结婚那会儿家里穷,连张结婚照都没留下。”可听着“阿姨您笑起来特别精神”“就这个动作特别优雅”的赞美,那份拘谨渐渐消散,嘴角慢慢扬起自信的弧度。快门“咔嚓”作响,将这些松弛又明媚的瞬间,定格进光影里。

▲图为团队为阿姨拍摄的照片 刘子瑶哥哥摄

拍摄结束后,阿姨换回橙黄色工作服,接过装裱好的照片。她摩挲相框,凝视画中的自己,眼里的光芒胜过珠宝,这是这场相遇最珍贵的回响。

▲图为团队成员给阿姨送照片 骆小惠摄

这场邂逅让突击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平凡劳动者的坚守与热爱,本就是最动人的诗篇。用青春的温度照亮他人的生活,“青春照相馆”的镜头下,不仅有光影的艺术,更有善意的传递。每个默默付出的人都值得被看见,被温柔以待。

撰稿:陈奕敏、骆小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奕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