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邵佳励 冯瑶琪)在宁波市镇海区后海塘企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来自浙江万里学院“大企鹅”志愿服务团队的青年学子们积极参与策划执行的“小彩虹小候鸟”儿童成长赋能夏令营,正以创新形式为职工子女开启非遗之旅。该项目聚焦双职工家庭暑期看护难题痛点,通过 “非遗传承+素养培育”的系统性课程,让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浙江万里学院“大企鹅”志愿服务团队合影
非遗为媒,多维赋能儿童成长
依托精心设计的“三主题四理念五服务”框架,万里学子们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多维度的非遗文化盛宴。
非遗之旅始于解码科技匠心的花草纸灯制作。孩子们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用特制的花草纸设计造型、组装灯架。当一盏盏亲手制作的纸灯亮起,光影斑驳间响起“原来纸可以这么美,还能发光!”的惊叹,点燃了孩子们对古代科技智慧的文化自豪感。
图为花草纸灯制作课堂:“小候鸟”在志愿者帮助下动手实践
艺术创新在竹编风铃课堂绽放异彩。孩子们先在画纸上自由描绘心中的彩虹与星空,再将细密的竹篾框架巧妙贴合于童真画作,创作出独一无二的风铃。提杆轻扬间,清脆铃声与斑斓童画交织吟唱,赋予传统竹编鲜活的当代生命力。
图为竹编风铃课堂:左为童画设计,右为竹篾贴合
哲学隐喻则在漆扇制作中悄然启蒙,这门课巧妙呼应了“双向沟通”心理团辅课程,志愿者以“漆与水的对话”生动阐释:“色彩在水中交融碰撞,如同人与人倾听呼应才能创造和谐。”孩子们屏息凝神,提扇入水,转瞬吸附转印出绚烂如极光、瑰丽似珊瑚的独特纹路,在流动的色彩中领悟沟通的真谛。
图为彩色漆扇制作课堂:师生协作,观察色彩交融
最后,生活智慧在艾草香囊课堂得以传承。孩子们化身“小小中药师”,辨识艾草、薄荷等十二味驱蚊草药,自主设计配方;志愿者们则是化身“掌柜”,根据“药方”称取配发草。“加了薄荷的香囊送给爸爸,蚊子就不敢咬他啦!”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作品,言语间满是对家人的关爱,将传统的生活智慧化作守护家人的暖心礼物。
图为志愿者“掌柜”根据“药方”称取配发草药
这四大非遗体验,层层递进,不仅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科技、艺术、哲学与生活的多维交融中,为“小候鸟”们织就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与创造力的难忘暑期。
校社联动,织就文化传承新网络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的实践平台上,“大企鹅”志愿服务团队发挥专业特长,将深奥的非遗技艺巧妙转化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体验式课堂,精心设计了知识具象化的环节:香囊课上引入“草药铺子”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化身“小药师”开方配药;竹编课则创新采用“童画打底+竹编贴合”模式,有效降低了传统技艺的操作门槛。
同时,活动注重情感载体化的表达,引导孩子们将每一件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都变成传递情感的桥梁——驱蚊香囊寄托对父母的关怀,斑斓漆扇描绘同伴友谊,花草纸灯装点家庭空间,传统工艺由此化身为传递爱与温暖的独特纽带。
此外,项目强调素养融合化的培育,活动设计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综合能力提升:漆扇制作中的协作互助锻炼了团队精神,香囊配方选择融入了逻辑思考,这些非遗实践与夏令营同步开展的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等主题团辅课程相互呼应,共同助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
图为“小候鸟”与志愿者手持香囊开心合影
依托社区提供的场地与资源,浙江万里学院学生志愿者们积极探索实践,将专业知识服务于社区需求。该项目有效缓解了暑期企业职工子女看护压力的同时,更以非遗文化为生动载体,为“小候鸟”们铺设了一条融合文化浸润与能力提升的特色成长路径。在为期三周的夏令营中,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心理团辅以及红色研学等活动,拓展了视野,并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中深化了文化体验。(邵佳励 冯瑶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邵佳励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