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舟山,阳光把街道晒得发亮,海风卷着咸湿的气息漫过窗沿。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路远同舟”实践队的队员们踩着光影走近“台爸王”,木质招牌在烈日下透着温润的光,门楣上的风铃被风拂得轻响,像在提前招呼着这场相遇。
于是,一场关于故乡与联结的对话,就在这盛夏的香气里悄悄开篇。
▲图为台爸王店主叶俊维
叶俊维,这位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创业者,祖籍浙江舟山。其父亲早年从舟山迁居台湾,这份血脉渊源让叶俊维自幼便对舟山怀有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013年,42岁的他毅然辞去台湾北大饭店西餐工作,怀揣着对故乡的眷恋,踏上了舟山创业之路。
脱离之前的生活,来到舟山后,叶俊维凭借对台湾饮食文化的热爱与专业,开启了创业之旅。他说:“我想用台湾的饮食文化做一个交流平台,拉近两岸同胞之间的关系。”截至目前,他已在舟山成功开设三家“台爸王”门店。“我的爸爸是地地道道的舟山人,所以我把店名取为‘台爸王’。”叶俊维说。
▲图为台爸王店铺招牌
血脉牵系:跨越海峡的故乡情
“来到这儿这些年,倒没觉得是‘异乡’。”叶俊维笑着说,自己融入新环境其实没费什么劲。“你看啊,大家说的话差不多,好多习俗也相近,那些共通的文化记忆,早就像根细细的线,在日子里慢慢织成了心里最软的结。说到底,我们离得真不远。”
▲图为台爸王店铺部分菜品
聊起在展茅街道的创业经历,他提到了2022年之后这里的新变化——黄杨尖村路下徐的“小岛你好”乡村创业基地,是全市第一个这样的平台。“这里模式挺特别的,公司、村集体、农户还有我们经营户绑在一块儿,租金能减免,赚了钱大家分,成本也能一起扛,心里踏实。”现在基地里已经有50多家创业户,像他这样的乡创客也有160多个了。
作为其中一份子,叶俊维坦言,乡村里藏着不少商机,“最实在的是政府给的支持,房子不要租金,装修还有补贴,我们揣着不多的钱,也能把项目支起来。”
说到招牌卤肉饭,他眼里亮了亮:“原本台湾口味偏甜咸,这边朋友更讲究健康,我就调了调食材比例。”改良后的菜品既保留了台湾卤肉饭的独特风味,又更符合舟山人的口味偏好,成为了连接两岸饮食文化的美味纽带。
▲图为采访现场
文化之窗:传递台湾的风土情
在叶俊维的每一家店铺里,都设有台湾各地地名的桌牌。“好多顾客没去过台湾,吃着饭的时候顺手看看,就像跟着文字逛了趟宝岛似的。”叶俊维说着,指了指旁边桌上的桌牌,“我总觉得,店不光是卖吃的地方,也能成个小窗口,让大家多了解了解台湾的好。”
▲图为台爸王桌牌
聊到和顾客的互动,他笑得更轻快了:“常有人好奇台湾的事,我就敞开了说。从日常过日子的小事,到当地特别的习俗,再到去哪儿玩最合适,聊得投机了能说上半天。”他觉得这样面对面聊,比什么都实在,“大家听了、懂了,心里的距离自然就近了——这不就是最实在的联结嘛。” 有顾客吃完饭后会把桌牌拍下来发朋友圈,这些带着桌牌的图片,让小店的文化窗口又向外延伸了一截,成为了传播台湾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图为台爸王店铺环境
两岸展望:同赴美好的共此情
台湾与大陆,像两棵同根而生的树,在岁月里舒展着不同的枝丫。
当被问到台湾和大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叶俊维坦言,台湾和大陆在体制、社会风气上确实有些不一样,“台湾相对传统保守些,发展节奏也慢一点”。但他话锋一转,眼神里透着认真:“正因为这样,才更该多走动、多合作啊。互相学学对方的长处,一起往前赶,慢慢就更懂彼此,信任感也就攒起来了。”
▲图为台爸王店铺陈设
提及家人,他柔和地说:“他们都特别支持我在这边创业。女儿现在在北京上大学,我们一家三口,就是想用实实在在的日子,表个态——回大陆发展,我们是铁了心的。”
最后他笑了笑,语气里满是期待:“我就想啊,凭着自己这点努力,能让更多大陆朋友真真切切接触到台湾文化的样子。两岸人的心贴得再近些,那才好呢。”
当大陆的朋友透过这家小小的店,看见台湾文化里藏着的细腻与温度;待两岸的情感如春水般漫过堤岸,便是最动人的风景了。
撰稿|邹谨好
图片|王誉潞
审核|张炯 金巍尔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路远同舟”暑期社会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巍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