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农业工程学院“芋见乡韵 筑梦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循着浓郁芋香,在荔浦的田间地头、科普场馆间,开启了一场“从课堂到大地”的实践课——既读懂了荔浦芋的产业密码,更用专业知识为农户送去“及时雨”,让青春在助农一线绽放光彩。
从历史深处走来,触摸产业的温度与厚度
“明清时是皇家贡品,如今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颗芋头藏着荔浦人的大半辈子!”在荔江生态科普馆,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实践团成员们透过泛黄的老照片、鲜活的实物标本和动态的多媒体演示,清晰看到了荔浦芋的“进化史”。”从明清时期的庭院栽培到现代万亩连片的规模化种植,从传统经验种植到生态技术赋能,每一步跨越都凝结着农人的智慧与科技的力量“,荔浦市农业农村局2000级校友杨国教副局长补充讲解,更让同学们明白:“一颗好芋头,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产业传承的见证。”
图1实践团参观荔江生态科普馆
走出场馆,瑶妈妈荔浦芋示范基地的连片芋田铺展成绿色画卷。基地负责人的介绍,让同学们眼前一亮,“‘桂芋7号’,抗病性强、淀粉含量高,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蹲在田埂边,大家对照课堂上学的“植物生理学”知识,观察芋艿的根系分布、叶片舒展状态,笔记本上很快记满了“株距调控”、“水分管理”等实践要点。“课本上的‘块茎发育’终于有了具象画面!”一位同学的感叹,道出了理论对接实践的欣喜。
图2实践团到瑶妈妈荔浦芋示范基地了解桂芋7号种植模式
学技更送技,把“专业处方”开在田间
青山金芋满堂合作基地的田埂上,技术员叶大哥顶着烈日讲解高温种植要点:“芋头怕旱也怕涝,这种天气必须早晚‘过水’——清晨灌满,傍晚排干,否则苗子会烂!”实践团成员们围在一旁,笔记不停,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这份田间“实战教材”。
图3实践团到青山金芋满堂合作基地参观
学以致用,更要精准送达。团队成员来到芋头田间向劳作的叔叔阿姨科普《红火蚁防治技术》,小李蹲下身,指着红火蚁丘示范:“得用毒饵诱杀,撒药点要离植株至少30厘米”;针对农户关心的用药难题,团队带来了自制的《农药安全使用手册》,用通俗漫画图解了“安全间隔期”“对症下药”等关键知识。“以前喷药全凭感觉,现在啥时喷、喷多少才安全,心里有底了!你们讲得比说明书还明白!”农户韦阿姨的称赞,让同学们倍感温暖。
从课堂汲取知识,到田间播撒技术,身份的转变,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图4实践团田间宣传红火蚁防治与农药安全使用
在荔浦桂福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荔浦芋的田间水肥管理,下一步,公司把 AI 技术用到病虫害防治上,争取让田里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随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人来到茶城乡的荔浦桂福园组培苗繁育生产基地。刚踏进田间,一行行银灰色的滴灌管就映入眼帘 —— 这些连接着智能终端的设备正悄无声息地工作,水肥顺着细管精准滴落在每株荔浦芋的根部,取代了传统大水漫灌的模式。
图5实践团到荔浦桂福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座谈
芋田写答卷,青春助振兴
两天的实践里,实践团不仅带回了满满一书包的种植笔记,更收获了农户们最朴实的认可。“这些娃娃懂技术、肯吃苦,是来真帮忙的!”这样的评价,成为同学们最珍贵的“实践证书”。从追溯荔浦芋的文化根脉,到用专业知识破解种植难题,“芋见乡韵 筑梦兴农”的实践仍在继续。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乡村振兴需要‘技术种子’,农科学子就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专业知识真正成为助农兴农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晁雪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