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1 日,厦门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医路畲乡同心筑,石榴结籽镌曙光”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 6 名实践队员走进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漳州市华安县官畲村。响应民族团结号召,队员们以深度调研与沉浸式体验为载体,开启了一场聚焦畲族文化传承与民族交流的探索之旅。
雾中入村,初品畲乡烟火
上午时分,官畲村笼罩在漫天大雾中,能见度极低,山间云雾缭绕,整座村寨宛如仙境。实践队员抵达后,直接入住村民家中,稍作休整,便兵分几路,深入村寨各处沉浸式领略风土人情,并围绕畲族文化开展调研。在村巷、文化广场等地,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与不同年龄段的村民深入交流,重点了解村民对畲族文化的认知程度、传承现状及未来需求。不少村民主动分享自身与畲族文化的故事,为调研增添了鲜活的细节。中午便与村民一同共进午餐。餐桌上的畲乡家常菜带着山间特有的清香,队员们在热气腾腾的饭菜间与村民闲聊,从食材来源到烹饪手法,在轻松的氛围中初步感受畲族生活的质朴与温暖。
展馆探秘,触摸文化根脉
下午,实践队员走进畲族文化陈列馆,一位亲切的畲族阿姐担任讲解员,带领大家系统了解畲族的历史与文化。馆内陈列的蓝氏宗祠族谱、传统农耕器具、精美婚嫁银饰等 200 余件展品,无声诉说着畲族人民的生活变迁。阿姐详细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独特诊疗理念、“凤凰装” 刺绣的纹样寓意、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队员们对畲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直观认识。
陈列馆内的文创产品区更是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 —— 融入畲族彩带、图腾元素的钥匙扣、笔记本等物件设计精巧,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展现了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可能。
随后,实践队与老书记钟海王展开深度访谈。钟书记热情健谈,事无巨细地讲述了官畲村的发展历程:“以前交通闭塞,村里穷得叮当响,年轻人都往外跑。” 他回忆道,转机始于党员带头探索产业之路 —— 先靠种植优质铁观音打开销路,让村民脱贫;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又转型发展 “文化 + 旅游”,依托畲族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如今村民收入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红火。书记的讲述,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村寨的蜕变与群众的幸福生活。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与官畲村老书记钟海王开展座谈会。刘婉桢供图。
学唱民歌,共谱团结乐章
夜幕降临,实践队员迎来了此行的特别环节 —— 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安民歌” 传承人蓝老先生学习畲族山歌。70 多岁的蓝老先生精神矍铄,眼神明亮,一开口便展现出惊人的中气。他用畲语唱起经典民歌,曲调高昂婉转,带着山间的空灵与豪迈,独特的唱腔里满是民族韵味。队员们试着模仿,却发现这看似简单的旋律藏着复杂的节奏与气息技巧,纷纷感叹 “太难学了”。老先生耐心示范,逐句讲解歌词寓意与发声要点,队员们在反复练习中,渐渐体会到畲族民歌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向华安民歌传承人蓝老先生学习畲族民歌。李啸鹤供图。
“这种调子是我们畲族人的‘心里话’,一定要传下去。” 蓝老先生的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队员们表示,希望未来能通过更多方式助力畲族民歌的传播,让这份独特的民族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图为实践队与华安民歌传承人蓝老先生在官畲村大门口合影。李啸鹤供图。
此次官畲村之行,汉族队员与畲族队员协作配合,在调研中深化对畲族文化的理解,在交流中拉近民族情感。实践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整理调研资料,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分享官畲村的文化故事与发展经验,让更多人关注畲族文化传承,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撰文 | 钟雨岑、刘婉桢、王雯萱、陈为龙、张丽婷、张俊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婉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