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的郓城乡村,玉米地绿得发亮,村口的水泥路上,印着“快递进村”字样的面包车停在老槐树下。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电商 筑梦振乡”实践队的队员们,沿着田埂走进了李庄村,在这里看见电商给小村庄带来的新模样。
李庄村的电商服务点就设在村部旁边,一间翻新的瓦房里,靠墙的货架上摆着村民自家腌的酱菜、手工织的粗布床单,还有包装好的郓城小枣。服务点的玻璃窗上,贴着“线上下单、村内自提”的红色标语。负责照看服务点的村支书说,这地方以前是闲置的仓库,去年改成服务点后,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不仅来寄卖农产品,还常来取网购的化肥、衣服,“最远的一笔订单,把咱村的酱菜寄到了黑龙江,买家说吃着像家里的味道。”
实践队员们在村里转的时候,碰见几位大妈正围着手机选种子。“你看这个抗病玉米种,网上评价好,比镇上店里便宜两块钱。”一位大妈边划屏幕边说。旁边的大婶接过话:“前阵子刚在网上买的广场舞鞋,第二天就到了,比去县城赶集方便多。”村支书说,现在村里八成农户会用智能手机网购,光今年上半年,服务点代收的快递就有两千多件,“以前是城里往乡下寄东西多,现在咱村往外卖的也不少,上个月光小枣就卖了三百多斤。”
走到村东头,几间亮堂的平房外挂着“乡村直播间”的牌子。推门进去,一位中年农户正拿着自家种的紫薯,对着镜头慢慢说:“这紫薯是沙土地长的,蒸着吃面甜,晒成干更有嚼劲。”身后的架子上,摆着晾好的紫薯干,包装袋上印着“李庄农产”四个字。帮忙调试设备的驻村队员告诉队员们,这直播间是县里帮扶搭建的,还请了老师来教村民怎么直播、怎么打包,“一开始大家不好意思,现在不少人能自己对着镜头讲半小时,上个月这个大哥光紫薯就卖了八百多块。”
跟着村里的快递代办员走了趟户,电动车筐里装着刚收的十几件包裹,有要寄走的农产品,也有村民网购的日用品。代办员熟门熟路地把包裹送到门口,一位大爷接过寄往济南的小枣,笑着说:“给孙子寄点家乡味儿,以前得托人带,现在点下手机就成。”代办员插话说:“现在村里不光寄得多,收得也多,光这月就收了一百多件农具,都是村民从网上比着买的,又好又实惠。”
在李庄村的两天里,实践队员们没看到什么宏大的场面,却在一件件具体的小事里,摸到了乡村电商的温度——是服务点货架上码得整整齐齐的农产品,是直播间里农户略显生涩却真诚的介绍,是快递车上往来穿梭的包裹。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藏着小村庄的变化:农产品能走出村了,村民花钱更方便了,连说话都多了些“流量”“订单”这样的新词汇。
作为宣传者,实践队员们想把这些真实的变化讲出去。乡村振兴从来不是远在天边的事,它就藏在李庄村这样的小村庄里,藏在电商给村民生活带来的点滴改变中。这星火般的改变,正在郓城的乡间地头慢慢铺开,照亮着乡村走向好日子的路。(通讯员 梁嘉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