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递跨越地域的关怀与温暖,7月28日,山东理工大学鲁喀石榴籽社会实践团走进麦盖提县社会福利园区,在实地调研中感受各族群众交融共生的生活图景,以青春力量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福利园区里的“共居共乐”
福利园区作为服务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公益平台,处处彰显着用心与暖意。整洁的居住环境、适配老人的防滑设施、贴合儿童需求的专属食堂与学习空间,构成了温馨的“大家庭”场景。而由老人与孩子共同耕种的迷你菜园里,旺盛生长的玉米与蔬果,不仅是劳动成果的见证,更是各族群众携手协作的生动体现。树下老婆婆递来自种水果,那句“这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道出了福利院里“共居、共乐、共成长”的生活常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儿童自习室
跨越半世纪的“团结答卷”
九十余岁的的代批爷爷向实践团成员热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用一生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这位祖籍北京的老人,五十年代响应号召“开拓新疆”,从开拓新疆的“先驱者”到扎根西北,将几十年的青春与热忱倾注这片土地。“我喜欢这里的人。”代爷爷笑着说。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对新疆的深沉热爱,跨越了几十年仍未褪色,亦是各民族交融情感的生动写照。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代爷爷说,“和我们那时不一样了,现在国家推广普通话,都能听懂了,都是中华民族的孩子,同一种嗓音,无论在天南地北遇到都会感到亲切。”实践团成员向代爷爷介绍了在麦盖提县开展的实践活动,代爷爷欣慰地笑了,“你们这群娃娃,就像是七八点钟的太阳,把你们山东的长处带了过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啊。”他用手比了个圆,“新疆与山东啊,就像这个圆一样,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这句简单的比喻,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无论地域相隔多远,各民族始终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代批爷爷交流
青春力量续写“团结接力”
互动交流中,实践团陪伴其他老人聊天、打牌、下象棋。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临别时,维吾尔族爷爷那句不太流利的“谢谢,你们。”道尽了心与心之间的贴近,横跨两代的民族团结的情谊在此传递。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交流聊天
此次走访不仅是温暖的传递,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民族团结教育。代爷爷的故事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会到:前辈们用一生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根基,当代青年更应接过接力棒。成员们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理念,让青春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绽放光彩,让这份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团结情谊愈发深厚。
图为福利院授予实践团的表扬信
作者:王梦璐 孙如琪
图片:郭一鸣 赵岙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