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匠心守技艺 ,文化自信向未来——中国民航大学“经纬传薪——非遗油纸伞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实践队对话油纸伞非遗传承人毕六福

发布时间:2025-07-31 20: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可   阅读 1.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潘可)2025年7月初,在泸州乡间的巷陌深处,数方小小的制作油纸伞的作坊里,五彩斑斓的油纸伞如绚丽云霞般错落有致地陈列着,犹如花间的蝴蝶栩栩如生,“经纬传薪——非遗油纸伞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暑期实践队探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六福。


泸州油纸伞,产于江阳区分水岭镇,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8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泸州当地的桐油、楠竹、皮纸等为原料,纯手工制作,需历经108道工序。伞骨选取海拔800米以上阳坡生长满3年的楠竹,伞托、伞柄用岩桐树、杉木树制作,保证了伞的质量与耐用性。伞面有石印画、手造纸、手绘等多种类型,诗画兼备,美观精致。泸州油纸伞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油纸”与“有子”谐音,饱含美好祝福,在少数民族的婚育等习俗中必不可少。作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它承载着泸州的历史文化,如今正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东方美学的文化使者。“我们叫匠人,我生活在五十年代,国家那时很重视手工艺人。我们几代人从清朝起就做这个(油纸伞)。”, 毕六福说道。

▲图为泸州非遗油纸伞体验基地的油纸伞展品。胡光耀摄

从清朝至今,毕家与油纸伞的缘分已跨越三个世纪。"我生在五十年代,那会儿国家重视手艺人,打小就跟着父母在作坊里打转。" 毕六福笑称,自己的童年是伴着竹屑与桐油香长大的。如今,他五岁的孙子已能熟练穿线,还登上央视节目展示技艺,"娃娃从小摸伞骨,这手艺就断不了根"。

▲图为采访毕六福时的情景。任箴摄

作为传承人,毕六福从未停下推广的脚步。这些年,他带着油纸伞走进高校课堂,远赴美国、法国参加文化交流,"非遗进校园" 活动更让大批学生近距离体验穿骨、裱纸的乐趣。"主动来学的人越来越多,毕竟是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 但他也坦言,年轻人比例不算高,"孩子们大学毕业后先闯社会,历练后才慢慢回头找传统。这手艺要学很久,没收入难坚持,急不得。"

▲图为传承人为同学们介绍油纸伞的制作步骤。任箴摄

谈及油纸伞的 "门道",毕六福打开了话匣子。一把伞从选竹到成型,要经近百道工序,"八月十五后砍的竹才好用,开春砍的易生虫,前功尽弃"。最耗时的是 "学三年、帮三年" 的出师规矩 —— 三年学徒期分文不取,再帮师三年拿半薪,才能独当一面。"现在人工费是最大成本,可非遗得守住传统,还得结合当下需求,好看又实用,才有人爱。"

▲图为传承人正在指导同学制作油纸伞。胡光耀摄

对毕六福而言,传承从不是 "私人家事"。"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国家的财富。" 他不仅把手艺传给儿子,更面向社会敞开作坊大门,带动乡村乡亲参与制作。"不光要自家传,还得让更多人懂它、爱它。"

▲图为传承人正在制作油纸伞。谢林摄

问及未来五年的传承信心,老人眼里闪着光:"有底气!国家越来越富强,文化自信提得响,二十大也强调传承传播,这手艺肯定能兴旺。" 他摩挲着刚上好桐油的伞面,"我这把老骨头,就想把工序理得更清、传得更实,让油纸伞走出国门,成咱中国的文化名片。"

▲图为泸州非遗油纸伞体验基地的展示柜。谢林摄

作坊外,阳光透过新制的油纸伞,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从清朝的竹影,到今日的文化自信,毕六福与他守护的油纸伞,正以三代人的匠心,在时光里写下属于传统技艺的新注脚。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油纸伞所承载的,不仅是防雨的功能,更是中国人对材料的理解、对结构的智慧、对美的追求,这些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图为非遗传承人与同学们的合影。胡郁淇摄

当现代都市的雨幕中,偶尔出现一柄油纸伞的身影,那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总有一些慢下来的匠心,守护着文明的温度与深度。这或许就是油纸伞传承的终极意义:让千年智慧,继续为当代生活遮风挡雨。


撰文  潘可

图片  胡郁淇 任箴 胡光耀 谢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