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梁园溯百年文脉 秉初心赴时代征程 ——乡约一夏筑梦实践队寻访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5-07-30 14: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琼仪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黄琼仪)为深入挖掘近代思想巨匠的精神遗产,传承弘扬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乡约一夏筑梦实践队赴江门市新会区,于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交流感悟等方式,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历史温度,于字里行间汲取精神力量,让百年文脉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踏青砖访故园 忆先贤生平足迹

七月的新会区茶坑村,暑气蒸腾却挡不住绿意肆意蔓延,悠悠文风浸润着这片承载历史的土地。乡约一夏筑梦实践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近代思想巨匠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心,步伐庄重地走进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这里不仅是戊戌变法领袖的诞生地,更是一座唤醒民族记忆、传承思想火种的文化殿堂。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群,由故居、怡堂书室和回廊三部分组成,静静伫立在岁月长河中。踏入其间,青石板路上的苔痕、木梁上的斑驳纹理,都在无声诉说着百年岁月的沉静与厚重,仿佛每一粒尘埃里,都沉淀着过往的故事,队员们的脚步声,似在叩响历史的门环,探寻先贤曾经的生活轨迹。

览展馆溯文脉 悟思想精神内核

队员们移步至怡堂书室,时光仿若穿梭回百年前风云激荡的年代。古朴的木质书架沿墙而立,层层叠叠码放着经史典籍与维新刊物。旁侧的历史照片有序陈列,定格先生在戊戌变法期间的坚毅身影。这些珍贵的刊物与照片,系统展现了梁启超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书室一隅,玻璃展柜中《湘学报》《时务报》整齐陈列,刊册上的毛笔题字苍劲厚重,墨色历经岁月仍清晰可辨。队员们驻足凝视,透过这些承载历史的刊物,仿佛看见梁启超先生当年伏案疾书的身影,这些关于维新变革、启迪民智的文字,在救亡图存的年代,点燃无数青年的家国担当,让思想的光芒,跨越百年依旧照亮当代学子传承使命的前行之路。

品家书传家风 承家国教育情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在纪念馆的“家风传承”专题展区,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将先生的教育智慧与家国情怀,在时光长河里娓娓诉说。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余封家书,从学业叮嘱到人生指引,从家国大事到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满是对子女成长的细致关怀与长远期许。

队员们俯身细读这些泛黄的信笺,不时互相交流感悟。实践队队员小李不禁感慨:“原来最好的教育,是把家国大义融入日常点滴。”这份跨越百年的教育智慧,让队员们对“家”与“国”的联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承薪火向未来 筑实践青春梦想

实践队队员们在梁启超铜像前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主题分享会,队员们列队站在铜像前,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的经典段落:“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铿锵的誓言与百年前的理想主义情怀产生强烈共鸣。

分享会上,队员们结合所见畅谈自己的感悟。实践队队长小方表示:“梁启超先生曾说‘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此次梁园之行,不仅是让大家了解历史,更要让先贤的精神成为实践路上的灯塔。”

此次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研学,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乡约一夏筑梦实践队队员们将以先贤精神为指引,让百年文脉在青春实践中薪火相传,让家国情怀在筑梦路上落地生根,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撰文 | 黄琼仪

图片 | 李琳 林桐霓 黄山 李晓唯

审核 | 梁晓冰 方依玲

来源 |乡约一夏筑梦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琼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