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张茗林 陈彦青)
近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21 名大学生组成的“商舟叠韵”实践团,在佛山南海叠滘地区开展了为期 8 天的叠滘龙船文化实践活动。这支依托数字经济、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优势,兼具英语、法语语言特长的团队,通过走访社区、对话专家、举办文化市集、双语创新传播等方式,积极为叠滘龙船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探索青年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叠北社区居委会前合照
街巷间的文化观察:从咖啡店到河道边的非遗印记
7月的叠滘,龙船赛后余温尚未褪去。实践团成员沿着蜿蜒的龙船河道展开走访。在一家墙上摆满龙船装饰与文创产品的咖啡店中,二楼观景台正对着龙船漂移的河道。“每年端午前,一些国外来的游客会指着这些装饰问个不停,”店主一边擦拭咖啡杯一边说,“有个客人学了‘叠滘’方言拍视频,发在社交平台喊朋友来看龙船,比我们主动宣传管用多了。”但她也提到遗憾之处:“比赛日早 8 点就人满为患,10 点管制后,好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挤不进来。”
另一位咖啡店店主则更看重 “口口相传” 的力量。“我大学学编导,因为拍龙船纪录片认识这里,现在开咖啡店也是想传承龙船相关的文化。”她指着店里的龙船手作包说,“客人来喝东西时问起哪里有龙船看,我们就顺势介绍,比单纯摆装饰品更有效。但外国客人追问赛道渊源时,我们常因缺系统资料而语塞。”
这些走访得到的细节让实践团成员意识到:叠滘龙船已有国际吸引力,但“流量转化”与“体验优化”仍是难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咖啡店店主
专家对话中的破题思路:从“流量”到“落地”的规划智慧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与MADA s.p.a.m.&达马生活合伙人张涛先生的对话,为实践调研打开了专业视角。张涛先生提到:“龙船文化要从‘流量经济’变‘落地经济’,得和居民生活、商业场景进行深度绑定。”
谈及游客因“路窄、人挤、导视乱”败兴而归的问题,张涛先生以意大利城市威尼斯为例:“狭窄街巷的关键在‘视觉引导’与‘功能分流’。比如增加多语言导视内容、优化游览路线等。” 他特别强调:“保育不是把文化封起来,而是让它在创新中活下来。年轻人可以设计多语言手册、研学路线,让国际友人愿意来、能看懂、主动传。”
与张涛先生的深入交流,让实践团更加明确了实践方向,开始结合成员专业优势,筹备叠滘地区的双语研学手册,既解决‘看不懂’的问题,也响应青年视角的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张涛先生进行交流
市集里的文化互动:从鼓点到画笔的青春表达
7月15日,由实践团策划、举办的“匠心龙船韵,趣玩市集行”龙船文化市集热闹开场。该场活动设置了龙船知识问答站、龙船模型手工坊、盘子拼龙船创意角、龙船鼓点体验摊、打卡兑奖摊和石膏娃娃涂色六个摊位,吸引了超150人次的线下参与者。
龙船知识问答站中,从“漂移过弯”的扒龙船技巧到“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龙船精神,实践团成员与参与者在一问一答间共同学习着龙船知识;龙船模型手工坊内,参与者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微型龙船模型;盘子拼龙船创意角中,绘满图案的小盘子最终拼贴成一幅气势十足的“彩龙图”。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龙船鼓点体验摊前尤为热闹。实践团成员提前向当地扒手学艺,掌握鼓点要领后,耐心指导孩子们敲击——“龙船起步阶段的鼓点和转弯、行进时都是有区分的,重敲和轻叩的位置也不一样”,鼓槌起落间,清脆的鼓声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传统文化基因在互动中悄然传递。
市集同步开启多平台线上双语直播,主播们穿梭于摊位间详解活动特色与叠滘龙船故事,邀请线上观众共赏叠滘龙船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天线上直播参与者约400人次,屏幕两端的热情在互动中不断共振,让叠滘龙船文化突破地域与语言的界限,走向更远的地方。
“筹备时其实还蛮怕冷场的,但没想到来参与的孩子们这么投入。”实践团成员说,“有个男孩说长大后想当‘扒手’,这种接力传承的热忱对我们来说比任何数据都动人。”
图为“匠心龙船韵,趣玩市集行”龙船集市活动现场
实践结出累累硕果:从线下沉淀到线上传播的持续深耕
线下的8天实践中,实践团累计收集问卷262份,完成12场深度访谈,受访者涵盖社区干部、商铺店主、建筑师团队、女子龙船队教练、青少年龙舟队队员等。成员们还亲身体验扒龙船——当穿上救生衣握紧船桨,在水面感受船身起伏时,才真正理解 “同舟共济”的重量。
传播方面,截至目前,实践团制作的20条原创内容在抖音、小红书和微信平台共收获3.6万浏览量,获广东共青团、佛山+、佛山市学生联合会等官方媒体转载,点赞收藏超1600次。原创IP“叠叠仔”、叠滘龙船主题研学方案陆续成型,为叠滘龙船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更年轻的“表达工具”。正在打磨的“叠滘龙船文化国际化传播调研报告”与“双语研学手册”,正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实用指引。
实践团的线下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叠滘龙船文化的传播之路仍在延伸。通过线上内容持续更新、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和推动研学方案与双语手册落地等方式,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商舟叠韵”实践团将继续让这场“青春与非遗的对话”传得更响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慕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