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黄俊杰)探寻乡村振兴新动能,播撒创新创业希望种。 近日,湖南信息学院“知行乡遇”三下乡实践团怀揣热忱,深入岳阳县,走访了大美湖农业、湘岳牧康、特汇雨具三家特色鲜明的乡村企业。在行走的课堂中,学子们亲身感受产业兴农的蓬勃脉动,聆听了一曲由坚守、开拓、创新谱写的乡村振兴“三重奏”,探寻青春赋能乡村的实践路径。
坚守者之歌——大美湖农业的沃野耕耘
创业五载的岳阳大美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千余亩土地上深深扎根,既是传统农业的坚守者,更是乡村振兴的积极践行者。其二十余人的精干团队多为周边村民,他们循四时、依地利,悉心照料棉花、绿豆、黄豆等作物,从 3-4 月春播到 8-9 月棉花丰收,再到黄豆 70-100 多天的生长守望,每一项农事都浸透着对土地的深情与敬畏,也通过家门口就业为乡村留住了劳动力;公司以规模化种植整合周边零散土地,让闲置土地重焕生机,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因热爱而坚守” 的创始人不仅书写着传统农业多元发展篇章,更在传承农耕文化、为当地农民提供可借鉴的种植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助力乡村振兴,唱响了现代农业的坚守者之歌。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实地调研
开拓者之变——湘岳牧康的产业链跃升
在运输行业遭遇瓶颈之际,岳阳县湘岳牧康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展现出开拓者的魄力,依托父辈积淀,在养殖领域开辟崭新天地,其转型之路始终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如今,公司兔子养殖规模稳超万只,并引入特色梅花鹿养殖,构建起多元生态格局,这一成功转型不仅为企业找到强劲新支点,更通过为周边乡亲创造增收机会,让乡村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盘活;企业深知持续发展之道在于精进技术、优化管理、开拓市场,而这背后更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切考量,未来一两年,一幅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 —— 打造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构建将带动当地饲料供应、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 “一业兴、百业旺” 的局面,以开拓之姿激活乡村养殖产业新动能,让乡村经济在循环发展中焕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的强劲乐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湘岳牧康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老板合影
创新者之桥——特汇雨具的联农共富曲
特汇雨具的动人之处,在于其奏响了一曲深度联农带农的创新交响。企业日产雨伞24000余把,其运营模式巧妙地架起了城乡协同发展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将打眼、送货等环节外包,更创新性地赋能农户——通过系统培训、供应零件,支持农民灵活选择在家或进厂完成伞件组装。这一模式实现了农民角色的华丽转身:从单纯劳力提供者跃升为产业共建参与者,既高效盘活了本地人力资源,又显著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一把把看似寻常的雨伞,正撑起乡村共同富裕的广阔晴空,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谱写着动人的创新者与共富之曲。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企业负责人
知行合一,青春赋能新乐章
此次深入企业的“三下乡”探访,是青年学子与乡村产业振兴实践的深情“双向奔赴”。大美湖农业的深耕坚守、湘岳牧康的锐意转型与链式发展、特汇雨具的模式创新与联农共富,共同汇成了激昂澎湃的乡村振兴“三重奏”,为“知行乡遇”实践团成员上了一堂鲜活、深刻的产业发展实践课。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悟到:乡村产业的繁荣振兴,根基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的深耕细作,活力在于勇于突破困局、开拓新路的智慧与胆识,其终极价值则在于创造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创新模式与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带着田野调查的丰厚收获与源自实践的深沉思考,“知行乡遇”实践团的青年们,胸中激荡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更强信念。未来,他们将继续步履坚定地深入广袤乡村的田间地头、活跃于充满生机的工厂车间,将所见所闻、所学所思,淬炼成助力乡村发展的切实方案与具体行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湖南信息学院的学子们,正以青春的智慧、汗水与担当,奋力谱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乡村振兴赋能新乐章!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黄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