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曹新宇、赵歆艺、吴艳玲)2025年7月中旬,山东科技大学“情暖桑梓,一路童行”志愿服务队前往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菜屯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支教活动,重点推广普通话,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图为孩子们进行手工课堂记录
趣味课堂,点亮希望:孩子们在推普活动中成长蜕变
课堂上,志愿者们以创意与温情点燃学习热情。通过“一对一”精准辅导,逐字纠正方言发音;以绕口令、情景对话,激发表达自信;将普通话融入歌曲教学、手工创作,甚至延伸至课间互动。从最初的羞涩沉默到踊跃举手、流利表达,孩子们的语音面貌显著改善,课堂氛围从拘谨转向活跃。在“纸间绘梦”课堂,孩子们通过折纸、剪纸创作千纸鹤、立体贺卡,志愿者边示范边用普通话讲解步骤:“将正方形对角折,注意‘对齐’的‘齐’是第二声”,孩子们在模仿动作的同时反复练习发音,让“中线”“翻折”等词汇悄然入心。团队成员总结道:“手工课堂不仅是语言教学的载体,更是培养创造力、自信心和审美能力的沃土。”
▲图为志愿者进行家访
温情对话,走访筑桥:家访中的“微课堂”与双向赋能
推普,不仅深入课堂,也深入家庭。为精准掌握学生普通话学习痛点,志愿队制定“全覆盖、深交流”家访计划。顶着烈日、踏着山路,志愿者们携带普通话学习资料,走进菜屯镇中心小学学生家庭,以“唠家常”的方式开展调研。在家访中,团队发现:部分学生因长辈仅会方言,家庭中缺乏普通话交流环境;部分家长对普通话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认为“学好方言就能生活”;还有家庭因留守儿童多,语言教育存在断层。针对这些问题,志愿者为每户家庭建立“语言档案”,记录学习难点与需求,并现场示范日常用语,如“你好”“谢谢”“今天天气真好”等,引导家长尝试用普通话与孩子互动。家访不仅是调研,更是流动的“推普课堂”。志愿者们在火塘边、院坝里,用生动案例向家长阐释普通话对升学、就业、信息获取的意义。“孩子现在用普通话读故事,我们听着也高兴,以后出去打工也能和人家顺畅交流了!”一位家长在家访后感慨。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语”梦同行,青春赋能:推普支教活动的深远意义
本次支教推普活动,在多重维度释放社会价值。教育层面,为乡村儿童筑牢平等发展的语言基石,助力其突破地域限制、拓宽人生路径;文化层面,促进民族语言与通用语言的交融,增强文化认同;社会层面,以语言普及推动城乡信息互通,为基层治理、产业振兴提供沟通支撑。一名家长动容表示:“孩子现在能用普通话和在外打工的哥哥视频聊天,这是我们最欣慰的变化。”对志愿者而言,此次活动亦是一场心灵洗礼与成长淬炼。他们在实践中深化社会责任认知,锤炼教学能力,更深刻体会到教育扶贫的迫切性与意义。正如志愿队队长所言:“每一句清晰的普通话发音,都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声。”
未来,山东科技大学“情暖桑梓,一路童行”志愿队将持续优化推普策略,联动更多社会资源,让“语言桥梁”在新化乡生根发芽,为民族地区儿童铺就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闻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