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黄淑娴、唐婷婷、陈梦瑶、吴玉凤 、吴凯儒、黄艳淇)为响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规范旅游行业语言景观”的号召,广西师范大学“三城三巷”语言景观调研队于7月20日赴桂林东西巷、重庆山城巷及成都宽窄巷子展开实地考察。团队此行聚焦于三地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现状,深入探寻提升西南地区特色旅游构建质量的可行路径。山城巷:巴渝风情的生动载体
山城巷:巴渝风情的生动载体
作为重庆市重点传统风貌区,山城巷汇集了吊脚楼、因地而建的四合院、古老石朝门等特色建筑。告别昔日老旧单一、缺乏观赏节点的旧貌,山城巷在尊重原住民意愿的基础上实施“微更新”。焕然一新的街巷活力迸发,充分彰显了重庆独特韵味。
晨光中,山城巷的青石板路分外宁静。吸引游客驻足的有创意“扎起”涂鸦与刻绘当地地标的特色井盖。展示“扎起”一词的涂鸦尤为亮眼,它不仅标注了拼音和英文释义,还巧妙配以吊脚楼图案,成为语言与视觉多模态融合的范例。沿步道拾级而下,狭窄巷弄间散落着丰富的巴渝文化历史景观,展现着山城独有的魅力。
图为记录巴渝方言的山城巷特色井盖。唐婷婷摄
东西巷:历史长河中的语言印记
桂林东西巷作为明清遗存,其“江南巷”“兰井巷”等街巷名称与散落的石刻碑文,无声记录着桂粤商帮的语言交融史。调研团队发现,这些质朴的原生语言景观虽未精心雕琢,却自然成为游客探寻地方文脉的线索。一位正在拍摄巷名标牌的游客就感叹道:“看着这些老名字,就感觉这里藏满了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路人 陈梦瑶摄
坐落于巷中的“状元阁”以拓印文创为特色,提供石刻拓印体验与文创产品售卖。其名源与清代名臣阮元、桂林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相关。店家介绍,店内拓印体验能让游客直观感受桂林深厚的科举文化底蕴,店铺命名巧妙融入巷区文化,使语言景观本身成为文化的坚实载体。
图为“状元阁”商家接受团队成员访问。吴玉凤摄
宽窄巷子:城市记忆的符号宝库
由宽、窄、井三条老街道及四合院群落组成的宽窄巷子,在语言景观设计中不乏创意。融合熊猫元素与方言的文创产品、多语种标注的景点介绍,无不体现成都对多模态文化传播的探索精神。作为“千年少城”的存续,门楣题字、“湖广填四川”主题浮雕等元素镌刻着独特的历史印记。即便部分解说存在注释不足的情况,这些原生态的语言景观仍能让游客沉浸于岁月积淀的悠长韵味之中。
图为清晰标注多语种的窄巷子牌匾。唐婷婷摄
深入考察后,三地语言景观的差异清晰浮现:山城巷统一的青灰调指示牌自然融入吊脚楼建筑群,“重庆崽儿”“爬坡上坎”等方言借助墙画、灯笼、黑板等载体生动呈现,游客感慨“走在路上仿佛在翻阅一册立体的巴渝文化书”。相比之下,东西巷呈现混合景象,“状元文化墙”前中英双语介绍结合状元雕像和文房四宝雕塑,营造出浓厚历史氛围,但诸如“想你的风吹到了东西巷”等网络标语以及混杂街角的政治及文化宣传,略显杂乱,团队成员表示感觉“仿佛缺少了些历史厚重感”。
当前“三城三巷”旅游语言景观在“活态传承与传播”当地文化的策略上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团队负责人分析指出,山城巷的方言可视化效度有待提升,另一边东西巷存在历史叙事断层的困境,宽窄巷子则面临符号系统性的缺失,核心都是指向文化符号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的优化路径,致力于让古老街巷的一砖一瓦都能更清晰地讲述中国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艳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