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浸润山乡:天大实践队以匠心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7-29 17: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声皓   阅读 6.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林声皓)近日,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磑子坝村小学的教室里,草木的清香与颜料的气息交织。当孩子们用锤子轻轻敲打叶片,白布上渐渐浮现出深浅不一的叶脉纹路,这堂植物拓染课,让非遗的种子在海拔 2300 米的山乡校园里悄然发芽。天津大学 “E 宕情深” 实践队今年再赴磑子坝,以植物拓染、非遗纹样、吹塑版画、京剧脸谱为载体,为 62 名乡村儿童开启一场 “触摸传统” 的文化之旅,让沉睡的非遗技艺在青春与童趣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一、指尖生花:让非遗技艺可触可感

“原来树叶能在布上画画!” 三年级的小女孩举着刚完成的拓染手帕,兴奋地向同伴展示。在植物拓染课上,队员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山野,采集叶子、蒲公英、野菊花等本土植物,再用拓印锤代替画笔,通过敲打将植物的色彩与肌理印在棉布上。当孩子们发现身边常见的花草能变成独特的图案,眼中闪烁着对 “平凡之物变神奇” 的惊叹。

▲图为孩子们在拓染手帕

非遗纹样课上,队员们带来了提前找好的敦煌纹样和敦煌壁画线条,通过拼图游戏让孩子们感受纹样中的对称之美、寓意之妙。 “这个像不像孔雀的羽毛?”队员指着藻井纹样图片介绍时,孩子们立刻被那些层层叠叠的斗拱、祥云图案吸引。而当孩子们用彩笔在纸上临摹这些纹样时,传统文化的密码正通过笔尖悄悄传递。

▲图为实践队员给孩子们介绍藻井纹样

吹塑版画课堂上,孩子们在队员的指导下,先在吹塑板上刻画图案,再涂上颜料,覆上纸张轻轻按压。当揭开纸张的那一刻,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有孩子们想象中的大鱼海棠,有山间奔跑的小鹿,还有队员们教的非遗纹样。这些简单的工具,让孩子们体会到 “以刀为笔,以版为纸” 的乐趣。

▲图为孩子们的吹塑版画作品

京剧脸谱课上,红色的忠义、黑色的刚直、白色的奸诈…… 队员们讲解着脸谱色彩的寓意。孩子们拿起画笔,为脸谱涂上鲜艳的颜色。有的孩子给脸谱画上胡须,有的在额头加了一颗 “美人痣”,课堂里仿佛来了一群小小的 “京剧名角”。

▲图为孩子们在绘制京剧脸谱

二、“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要让它住进孩子们的生活里”

实践队特意设计了 “纹样变变变” 环节,引导孩子们将学到的非遗元素融入日常。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在帆布包上施展创意:有的在包面中央拓染一片野菊,再沿着花瓣边缘勾勒出京剧脸谱的额间花纹,让自然之美与戏曲韵味交织;有的先刻好家乡桥梁的吹塑版画图案,印在包身两侧,又在空隙处补画了如意纹做装饰,让乡土记忆与传统符号共生。“老师,我要把这个画满纹样的帆布包送给妈妈,让她买菜时背着,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磑子坝的非遗!” 这样的想法,让非遗从课堂走向生活,从 “遥远的传统” 变成 “身边的温暖”。

▲图为孩子们展示绘制完成的帆布包

更动人的是文化的双向滋养。队员们发现,孩子们会把当地的 “秦腔脸谱” 画法悄悄融入京剧脸谱创作,会在植物拓染中特意保留山间野藤的缠绕形态。“这不是错误,是非遗在山乡的新样子。” 实践队队员说。在“我的家乡纹样”分享会上,孩子们用吹塑版画画出了磑子坝的石桥、梯田、老磨坊,再用非遗纹样的线条装饰 —— 传统与乡土,在此刻完成了一场温柔的拥抱。

▲图为孩子们展示脸谱

当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挂满教室的作品上:拓染布上的草木纹路像极了山间的小径,脸谱上的色彩映着晚霞的余晖,版画里的家乡图景藏着非遗的密码。一个孩子指着自己画的带非遗纹样的版画说:“等我长大了,要教别人画我们这里的非遗。”

天津大学 “E 宕情深” 实践队以非遗为桥,为乡村孩子搭建起 “文化自信” 的成长阶梯。在乡村振兴呼唤文化传承的今天,这样的实践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扎根乡土土壤,更让孩子们懂得:传统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需要他们续写的未来。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带着更多非遗技艺走进山乡,让文化的根脉在陇南山谷里深深扎下,让 “守护传统、创新传承” 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撰文 | 林声皓

图片 | “E宕情深”社会实践队

审核 | 魏燕 汤东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东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