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笼生煎半城香,“守味探新”实践团走进观前街探寻哑巴生煎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07-30 00: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思溢 许轶 林渝斐 孙成燕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徐思溢 许轶 林渝斐 孙成燕)苏州古城中心,观前街人流如织,这里不仅是商业繁华之地,更是苏式美食的荟萃之所。7月7日,苏州城市学院“守味探新”实践团走进观前街,聚焦非遗美食“哑巴生煎”,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知识与《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的课程实践相结合,深入调研这一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市场现状及年轻群体的消费偏好,探寻非遗美食在当代的传承之道。

团队成员合影。孙成燕供图

灶台寻秘,聆听舌尖上的“守艺”心声

 实践团首站直抵哑巴生煎的“心脏”——制作窗口。面点师傅双手翻飞,擀皮、包馅、煎制行云流水,金黄酥脆的生煎在滚烫的铁锅中滋滋作响,香气直抵心脾。一位与面团相伴二十余载的老师傅,边麻利地操作边对围观的成员们感慨:“老面发酵的火候、煎制的‘黄金一分钟’,这些都是哑巴生煎的魂!可现在,能沉下心学这手上功夫的年轻人,真不多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周彦希专注记录,不忘从专业视角发问:“师傅,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原料配比或烹饪方式上,有没有可能做些微调,让它更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现代营养学与传统技艺的对话,在烟火气中悄然展开。

问卷探心,触摸市井期待的脉搏

与此同时,另一组成员在门店周边发放自制的《非遗美食认知与消费偏好调查问卷》,问题涵盖消费者对哑巴生煎的接受度、购买频率以及对创新口味的期待。一位本地老人感慨道:“吃了三十年的哑巴生煎,味道一点没变,这就是苏州的魂。”而一位年轻游客则建议:“如果能推出小份装或搭配低脂蘸料,会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这些反馈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洞察。

团队成员在店周边发放问卷。王馨怡供图

对话传承人,倾听守艺之难

团队还特别采访了哑巴生煎的传承人,围绕技艺保护、品牌推广和经营压力展开深入交流。传承人坦言:“传统手艺需要时间沉淀,但高昂的房租和人工成本让老字号举步维艰。也在尝试开通外卖和预包装服务,但如何平衡效率与品质是关键。”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就冷链配送、品牌IP化等提出建议,探讨传统美食在数字化时代的突围路径。

寻味观前街,记录市井烟火

为全面了解哑巴生煎的文化背景,团队成员以“美食导览”的形式走访观前街,记录生煎门店的分布、客流及街区氛围。队员们拍摄了生煎档口的招牌、制作场景和顾客品尝的瞬间,并与游客简短交流。一位外地游客表示:“哑巴生煎名不虚传,但如果能像网红店一样增加互动体验,比如让顾客尝试包生煎,会更有吸引力。”这一建议为非遗美食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生煎档口的招牌。周彦希供图

一笼生煎连古今,守味探新在路上

一屉生煎,半部苏城记忆。哑巴生煎作为苏州饮食文化的时代缩影,既传承着苏式点心的匠心技艺,又记录着城市生活的变迁轨迹。在此次调研中,“守味探新”团队深刻体悟到:传统美食的传承之道,在于坚守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的是非遗技艺的精髓与城市记忆的温度,探的是适应现代消费的健康配方与商业模式。在观前街升腾的烟火气里,哑巴生煎正以其“老手艺、新表达”的实践,演绎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例。未来,团队将持续为非遗美食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智慧,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成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