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画里“挖”历史——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与“爱”童行支教队特色历史课程

发布时间:2025-07-29 16: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晓雅、李星月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赵晓雅、李星月) 你是否想过,一幅千年古画里藏着多少历史密码?近日,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在陕西省镇坪县白家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特色历史趣味课程。李星月老师的“跟国画学历史”大班历史课在课堂上拉开帷幕。这堂以《清明上河图》为核心的特色课程,带着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在笔墨勾勒的画面里“穿越”到北宋汴京,让沉睡的历史场景在观察与思考中慢慢苏醒。


课程创新:让古画成为“会说话的历史书”

不同于传统历史课的知识点罗列,这堂课程把《清明上河图》变成了“动态历史现场”。就像现实生活中用照片记录当下的街道与人群,《清明上河图》正是北宋汴京的“生活快照”。课程里,李老师没有直接讲述历史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当“古画侦探”:“看这画里的商船、商铺和行人,能不能找到和我们现在生活相似的地方?”这种贴近生活的引导,让抽象的宋朝社会变得可触可感。

动手实践:在画里“解锁”宋朝生活

课堂上,PPT展示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特写成了孩子们探索北宋汴京的“立体地图”。李老师引导大家围绕“交通、商业、职业”三个方向,分组观察画面细节:

聚焦汴河商船时,李老师指着画面提问:“船夫们有的在划船,有的在卸货,船舷边堆着的麻袋里可能装着什么?”有孩子立刻联想到生活:“应该是粮食或者布料,就像我们现在的货车运蔬菜水果一样!”观察街市商铺时,“正店”“孙羊店”等招牌成了讨论焦点。“这些招牌又大又显眼,肯定是为了让路人看到,就像现在商店的广告牌!”当看到画中的算盘时,大家眼前一亮:“这是古代的‘计算器’,原来宋朝人做生意也要算账,和现在超市收银一模一样!”探寻人物职业时,孩子们从动作里找到了线索:挑夫肩上的扁担压得弯弯的,显然在运送货物;有人背着分层的工具快步走——“这一定是送东西的,就像现在的外卖员,连‘装备’都很像!”

图为李老师为孩子们讲解古画中蕴藏的知识

李老师还播放了《清明上河图》相关视频,当画中场景以动态形式呈现——船夫摇桨、行人穿梭、商铺幌子随风摆动,有孩子忍不住感叹:“就像亲眼看到了宋朝的街景!”

分享时刻:从画里读出的“宋朝故事”

孩子们指着“街市商铺”的画面兴奋地分享发现:“我看到‘正店’门口有人迎客,屋檐下还挂着幌子,和现在老字号餐馆的招牌一样,说明那时候做生意很讲究门面!”当李老师提到“汴京人口有百万”时,立刻有孩子联想到课前看过的对比图:“相当于80个我们学校那么多人!街上肯定像节假日的商场一样热闹!”

分享中,孩子们总能把画中场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商船云集对应现在的货运物流,商铺林立类比当下的商业街,就连算盘的出现都能联想到“现在超市算账用的收银机”。这些充满童真的联想,让千年前的汴京不再是模糊的历史概念,而成了能触摸、能共情的鲜活世界。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讲画面

这堂“跟国画学历史”课,不只是让孩子们认识了一幅古画,更教会了他们“从细节读历史”的方法。当《清明上河图》里的商船、街市、行人不再是静止的笔墨,而是能与现实生活对照的“历史证据”,宋朝的社会风貌就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能想象、能讨论、能共情的鲜活场景。就像李老师在课堂上说的:“每幅古画都是历史留下的‘日记’,而你们是能读懂日记的小读者。”未来,这样的课程会继续带着孩子们在国画里“穿越时空”,让历史从“藏在课本里”变成“活在心里”,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观察与思考中慢慢发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晓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