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关中地区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探索绿色农业发展新路径,“渭水清源,绿动关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赴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可再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路径探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近期赴西安市鄠邑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专题调研。实践团足迹覆盖鄠邑区3个镇街,深入走访了栗元坡村、槐道村、余姚村等6个村庄,与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村干部、种植养殖户、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等数十人进行座谈交流,并面向农户发放并有效回收问卷200余份。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深入挖掘了当地农业废弃物处理面临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新动能。
养殖类废弃物处理:集聚与分散并存,资源化潜力待释放
鄠邑区畜禽养殖业呈现规模化与分散化并存的特点。实践团在职能部门座谈及企业走访中了解到,区内西安市清凉山牧业有限公司、西安鹏宇祥牧业有限公司、西安森泉牧业有限公司等规模化养殖企业,在粪便处理方面通常建有相对规范的堆肥场或沼气设施,并积极探索 “养殖 - 粪便处理 - 有机肥 - 农田” 的循环模式。以鹏宇祥牧业为例,其建立了自身的粪便收集与初步处理体系,部分实现了与周边农田的联动消纳。
然而,调研也发现,广大农村散养户层面,如槐道村等地,畜禽粪便处理仍较为粗放。部分农户反映缺乏有效的收集、处理技术和设施,粪便随意堆放或简单还田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造成养分流失,也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如何有效提升分散养殖户的废弃物规范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成为实现区域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挑战之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西安鹏宇祥牧业有限公司采集样本图。张晓凤 供图
种植类废弃物利用:秸秆还田为主,技术瓶颈待突破
在种植领域,农作物秸秆是主要的废弃物来源。调研显示,以小麦、玉米为主的大田作物和葡萄、猕猴桃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秸秆处理,在政策推动下,秸秆还田已成为鄠邑区最主要的处理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及村委会持续开展技术宣传与推广工作。
但深入栗元坡村等地的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调研发现,秸秆还田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具体技术瓶颈。部分农户反映,秸秆粉碎粒度达不到理想要求、腐熟效果不佳、还田后影响下茬作物播种或生长
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积极性和效果。槐道村的问卷调研也印证了农户在技术实操层面存在困惑和需求,这将成为后续团队调研报告的重要内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槐道村开展入户走访及问卷调研工作。张晓凤 供图
实践团与鄠邑区农业农村局进行专题座谈。相关科室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全区粮食作物与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区域分布、产量动态以及畜禽养殖的存栏量、品类结构和规模化程度。座谈表明,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不断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致力于保障农业生产平稳运行,并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纳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规划和引导。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推动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普及,派专人到农户家中了解并解决实操中的难点。农业农村局不断加强监管与引导,对规模化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理设施进行规范,为区域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良好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鄠邑区农业农村局与相关科室负责人座谈。王欣怡供图
企业园区积极探索 实践循环利用模式
实践团重点走访了西安鹏宇祥牧业有限公司、西安森泉牧业有限公司以及鄠益美园区。这些企业和园区是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闭环模式的重要主体。调研了解到,规模化养殖企业普遍建立了自身的粪便处理体系,通过堆肥发酵或生产沼气等方式进行处理,产生的有机肥部分回用于企业自身配套的种植基地,部分则尝试销售给周边种植户。鄠益美园区作为综合性园区,其运作模式更体现了种养结合的循环理念,致力于实现园区内或区域小范围内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农业废弃物 “变废为宝” 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鄠益美园区负责人合影。张晓风 供图
此次为期三天的调研,实践团从政策解读到田间实践,从企业探索到循环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挖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鄠邑样本。调研积累的数据与典型案例,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让农业废弃物 “变废为宝”,赋能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双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书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