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韩欣怡) 为响应关于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在学生工作副院长孙佳奇、辅导员刘思奇的带领下,由学生韩欣怡担任队长,学生刘懿瑶、王翔宇、印思雨、刘子琪、范静雯、时雨欣、赵晨希共同组成“星火燎原”青年服务践行团。团队成员深入辽宁地区,以葫芦岛、鞍山、沈阳为重点,前往凯地家园社区、葫芦岛高中、龙回头海滨景区、兴城古城、葫芦古镇、313龙湾海滨景区、连山大棚种植基地、鞍山市前度新村、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地开展此次活动,创新普法形式,让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韩欣怡 供图)
从社区到校园:让法律知识“零距离”
“网上借你钱,电话先确认!”在凯地家园社区,宣讲团成员刘懿瑶结合PPT案例展示和团队制作的宣讲手册,用这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为居民们讲解防诈骗技巧。一位老奶奶听后感慨道:“以前遇到陌生转账总会犹豫,现在知道要先核实身份,这些知识太实用了!”宣讲团还结合社区真实案例,为居民们剖析了噪音扰民、物业纠纷等常见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让居民们感受到法律就在“家门口”。
次日,宣讲团走进当地高中,针对青少年群体量身定制普法内容。成员韩欣怡以“游戏账号充值陷阱”“冒充学校收取学费”等案例为切入点,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故事,引得学生和家长频频点头。一位学生家长感叹:“原来法律离生活这么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凯地家园社区进行防诈骗知识普法宣讲(韩欣怡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大棚种植基地进行普法宣传(韩欣怡 供图)
古城与海滨:让法治守护“活”起来
在兴城古城,宣讲团成员王翔宇聚焦《民法典》合同编,为商铺经营者讲解租赁合同和文创品牌合作中的法律风险规避方法。成员刘子琪则结合《文物保护法》,用真实案例向游客普及破坏古迹的法律责任。一位游客听后深有感触:“以前总觉得法律高高在上,今天才知道它就在身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兴城古城为当地居民普及法律知识(韩欣怡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兴城古城为当地居民普及法律知识(韩欣怡 供图)
龙回头景区的沙滩上,宣讲团成员通过情景剧演绎“游客受伤维权”“海鲜交易纠纷调解”等场景,将法律条文变成鲜活故事。游客和居民围坐观看,笑声与掌声不断。游客王建军(化名)在观看表演后感慨到:“法律条文记不住,但这些小故事一下就明白了。”团队负责人韩欣怡表示:“要坚持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方式普法,让法律从纸面走进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龙回头景区为游客普及法律知识(韩欣怡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龙回头景区为游客普及法律知识(韩欣怡 供图)
青春力量:让法治种子扎根基层
团队负责人韩欣怡说:“普法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在互动中找到法律落地的途径。”5天里,学子们累计发放手册300余份,解答咨询200余次,更重要的是让“遇事找法”的意识在葫芦岛的市井烟火中扎根。5天的实践中,宣讲团成员收集各种资料以及结合专业所长,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精准普法,用案例教学、情景剧等创新形式,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指导老师孙佳奇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学子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普法的意义——让法治意识像种子一样,在基层生根发芽。”
从社区到景区,从校园到市井,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法治之路,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学子们的身影,成为葫芦岛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葫芦山庄合影(韩欣怡 供图)
此次普法之行,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的学子们,用青春的热忱点燃法治的星火,用青春的脚步踏遍街头巷尾,用耐心解答每一个疑惑,用真诚化解每一份困惑,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融入生活的温度。这股年轻的力量,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让法治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今后,“星火燎原”青年服务践行团将继续用青春力量为基层法治建设和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活力,让“法律明白人”成为基层法治传播种子,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韩欣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欣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