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奔赴山海”支教团扎根玉田绘就青春振兴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9 14: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一 迟学君   阅读 5.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月的玉田,暑气蒸腾,却仍不抵教室里涌动的热情。在玉田县公益夏令营的课堂上,孩子们举着亲手做出的“扭扭棒”花束围在支教老师单佳鑫身边,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们的笑脸上;只半日光景,孩子们就变得聚精会神,好奇地听着另一位支教老师杨一口中神秘的“獬豸”传说。这是天津大学“奔赴山海”支教团在玉田县开展支教活动的生动剪影,一周的“奔赴山海‘玉’见未来”公益夏令营,让山海相隔的青春与乡土,在爱与知识的交融中紧紧相连。

“奔赴山海‘玉’见未来”夏令营开营当日盛况

小朋友们与贾文格格老师分享自己的最新画作

乡村振兴,教育为基。此次支教活动得到玉田县委、县团委的高度重视,县团委书记王军、团委副书记朱宇轩多次关心夏令营筹备情况,致力于“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点亮乡村孩子梦想的星光”。近年来,玉田县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教育振兴作为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天津大学“奔赴山海”支教团的到来,正是高校响应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政策号召的具体实践,为玉田教育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

课程为桥:让知识在乡土生根发芽

“同学们看,这朵花的花瓣数量是 5 片,正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我们手腕到肩膀的距离,和身高的比例接近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数理化”课堂上,方筱晴拿着教具,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解读抽象的数学原理。作为实践队里唯一的玉田本地大学生,她的课程设计藏着对家乡的特殊心意。

“我总想把数学、科学和生活绑在一起,让家乡的孩子知道知识不只是课本上的字。” 方筱晴最初筹备课程时,曾因担心知识储备不足彻夜难眠,为了讲清 “抛物线”,她翻阅了大量书籍,不断尝试更好的;为了让实验课更生动,她从家里带来玻璃杯、棱镜,反复演练 “彩虹形成”实验。第一节课前,她攥着的手心全是汗,“怕讲不明白,更怕辜负孩子们的期待”。课堂上,当她发现孩子们对复杂公式犯怵,立刻调整策略,用有趣的课堂互动提高小朋友的积极性。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的瞬间,让她瞬间找到了信心。

方筱晴老师为孩子们做有趣的物理实验

然而,课程设计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队员们发现低龄孩子对复杂理论接受度低,便立刻调整内容。

将“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表述为“豆包、微信、屏幕”这一类富有生活化的词语;把 “大运河遗产”转化为“古代快递小哥的运输路线”,用地图贴纸让孩子们模拟漕运场景。“我们要用最通俗易懂、充满童趣的语言去适配孩子们,而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我们。”支教团教师翁雪莹说。老师一直跟进调整课程效果,根据当天反馈优化接下来的课程,翁雪莹作为担任课时数量最多的支教老师,仅“中国传统文化之诗词及服饰”一课,就因学生年龄差异调整了3版教案。

翁雪莹老师精心准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这样的用心设计贯穿夏令营全程。支教团围绕“传统文化浸润、科学素养培育、实践能力提升”三大方向,打造了 15 门特色课程,让知识真正“活”起来。

双向奔赴:让青春在家乡土壤绽放

“老师,我想跟你合张影!”夏令营最后一天,小仇同学拉着方筱晴的手,仰着笑脸提出请求。镜头定格的瞬间,孩子们的眼睛反射着窗外的阳光,身边围拢过来的孩子们举着刚刚实验课的各种器材,叽叽喳喳地喊着“我也要一起拍”。

这个场景让方筱晴想起自己的童年——正是因为家乡缺少趣味科学课程,她才格外希望把外面的知识带回来。“我小时候总好奇彩虹为什么会消失,现在我能告诉家乡的孩子答案了。”如今,她已规划好后续课程:按年龄分层设计“科学实验套装”,让低年级孩子玩转彩虹、高年级学生探究原理,“我想让更多家乡孩子知道,科学离生活很近,梦想离家乡不远。”

方筱晴老师与孩子们的合影

这样的双向成长在夏令营里处处可见。非遗纸翻花课上,苏茜茜老师原本担心传统技艺对孩子吸引力不足,出乎意料的是,课堂却意外涌入七八位家长——有一位父亲带着女儿全程参与,因女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弱,他便和大女儿并肩折花,指尖翻飞间,红纸化作灵动纸花;有一对母女更是沉浸于翻花的世界,下课铃响后,她们仍留堂 20 分钟,直到实在完不成,才捧着半成品笑意盈盈地离场。趣味物理实验课尾声,张昊老师本以为孩子们会像往常一样奔出教室玩耍,一群小身影却猛地围上讲台:“老师!刚才浮力实验,如果换成另一种情况会怎样?”孩子们眼睛发亮的追问,让他瞬间想起备课到深夜的自己。那些关于“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期待,竟被这群小家伙扎扎实实落地成了现实。

家长陪伴孩子一同在课堂上制作“纸翻花”

孩子们课间与张昊老师热情互动

家长们的反馈更印证了支教的价值。“以前孩子总玩手机,现在回家就琢磨折纸、做实验。”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夏令营不仅解决了暑期托管难题,更让孩子们爱上了学习。这种改变背后,是“奔赴山海”支教团对“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内生动力。“奔赴山海”支教团团长张焕喆说:“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回流,而让孩子们看见知识的力量、家乡的潜力,才能从根本上留住未来的希望。”

步履不停:让爱与希望在山海间延续

夏令营落幕,但青春的脚步并未停歇。在王军书记的邀请下,支教团与当地返乡大学生组成联合队伍参与政治理论知识竞赛。赛场之上,青年们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乡村振兴、社会时事等题目展开激烈角逐,必答题环节沉着应答,抢答题环节反应敏捷。最终凭借扎实积累斩获双“优秀奖”,让理想信念在以赛促学中愈发坚定。

“奔赴山海”成员参加政治理论知识竞赛

“奔赴山海”成员参加政治理论知识竞赛

大暑节气当天,支教团与返乡大学生共赴“大暑”民俗盛宴。中医问诊台前,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为大家讲解消暑养生知识;八仙桌旁,红豆薏米水等消暑饮品散发着清香,品下一口便滋润心田;剪纸工坊里,红纸在青年们手中流转,剪出的“大暑纳凉”“丰收福字”寄托着对时节的美好期盼,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动中深深烙印心间。

“奔赴山海”支教团成员体验中医疗法“耳穴压豆”

此外,支教团走进玉田县规划馆,通过城市沙盘了解县域发展脉络,从老照片里的农田村落看到如今的产业园区,感受城乡变迁的蓬勃活力。在冠能固控、杭萧钢构、兴邦管道工程等企业车间,智能生产线运转有序,技术人员讲解着“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创新实践。青年们边看边记,将课堂知识与产业发展相对照,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中“产业兴县”的内涵。

“奔赴山海”支教团全体成员参观玉田县当地企业合影留念

“这些活动让支教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乡土,我们也期待未来开展更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为玉田县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奔赴山海”团队创始人迟学君说,团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校地协同”的新思路——高校人才资源与地方文化、产业资源结合,既能助力教育振兴,也能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

长效联结:山海之约续写振兴新篇

如今,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团队与玉田县团委已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奔赴山海” 团队将持续开展寒暑期支教、课程开发、人才对接等活动。支教团筹备“云端课堂”,通过长期线上直播拓展课程覆盖面;其他队员也整理更新、更全面的课程内容,把非遗技艺、本地产业等元素融入教案,让课程更“接地气”。

“奔赴山海”部分师生合影

山海相隔,挡不住教育的暖流;岁月流转,磨不灭青春的赤诚。从课上的欢声笑语到课下的好奇探寻,从本地学子的反哺之心到异乡青年的热忱付出,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团队在玉田的故事,正是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服务振兴的生动注脚。当青春的力量与乡土的希望相遇,定能在燕赵大地上种出更多梦想的果实。“山海”月明梦不褪,“玉田”日暖爱为牵。那被知识与爱意浸润的玉田,正迎着朝阳,等待着更多“山海”之约的到来。(通讯员:杨一 迟学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迟学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