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焦桐见证青春传承:郑大学子三下乡重走焦裕禄精神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28 15: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婉烨 刘昕欣 马诗倩   阅读 9.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621日至22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焦桐星火"实践团队3学生深入河南省兰考县,在黄河湾风景区、东坝头镇张庄村、焦裕禄精神实践教育基地、焦裕禄纪念园兰考县展览馆、焦桐林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主要通过史料研读参观拍摄沉浸体验、实际采访、产业探访等形式,探索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路径。

溯源:黄河湾畔的风沙记忆

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在这里拧成一股绳:一头系着沧桑大地,一头拽起日月新天。

▲图为队员在黄河展览馆参观学习

实践首日,焦桐星火实践队员们首先前往黄河湾风景区,直观感受曾经历史上“三害”之一的风沙。在前往风景区的路途上,记者提起焦裕禄书记,出租车司机激动地说:“那可是兰考的大功臣啊,这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在东坝头黄河展览馆,团队成员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兰考县历代河患历史、兰考县治黄的历史成就、东坝头治黄典故以及兰考今后关于黄河地区的发展战略。在黄河纪念亭纪念亭,成员进行瞻仰学习,感悟曾经毛泽东同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号召决心。肉眼可见的如此汹涌的黄河水,仅仅站在岸边就能感受到的狂烈大风”,队员马诗倩说道,在条件如此恶劣的那个年代焦裕禄书记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治理风沙,这样的毅力和决心真是让人敬佩!

追问:焦裕禄治沙战场

刺槐的尖刺扎进风沙的咽喉,泡桐的根系刺穿苦难的岩层——治沙者的脊梁,总在绝境中挺成防风林。

东坝头镇张庄村,曾是焦裕禄书记治理风沙的前沿阵地团队成员通过实际走访参观了解到焦裕禄书记曾经在村民魏铎彬家了解到翻淤固坟”——挖地下湿泥覆盖沙丘,可瞬间固沙这一信息。之后首创扎针贴膏药的方法,利用刺槐根系发达、植株低矮的特点密集栽种形成屏障,有效固定沙丘辅以淤泥覆盖沙丘成为兰考治沙的核心技术如今的张庄村已然没有当年受风沙侵扰的痕迹,但是焦裕禄书记的红色印记依然随处可见。

▲图为队员在焦裕禄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实践劳动

在村内开设的焦裕禄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内,团队成员通过实际劳动体验曾经治沙时的劳动,这次的体验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焦裕禄精神的丰富内涵,也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感受到了通过双手改变环境、创造价值的喜悦和自豪。

新生精神具象产业蝶变

沙丘曾逼人跪着求生,他们偏要站着抗争:每一丛刺槐都是插进苦难的标枪,每一片桐叶都是写给春天的战书。

今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继续激励着无数人前行。位于张庄村的以焦裕禄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社会实践团队前来参观学习。这些团队在这里深入了解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深刻体会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坚定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图为泡桐所制的乐器

与此同时,兰考县在焦裕禄精神的指引下,依托丰富的泡桐木材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家居制造和民族乐器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这两项产业已经成为兰考县的主导和特色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兰考泡桐因其独特的音质和质地,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各种民族乐器,使得兰考县赢得了“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的美誉。在中国民族乐器行业中,有90%以上的音板都是取材于兰考的泡桐木材,这一数字充分彰显了兰考泡桐在民族乐器制造中的重要地位。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与兰考泡桐产业的发展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兰考县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升华公仆丰碑与青春传承

藤椅扶手上的破洞,那里装着84座沙丘的坐标,却容不下半粒私心的尘埃见物,见精神,更见初心

▲图为焦裕禄纪念园内展示的藤椅

焦裕禄纪念园和兰考展览馆,一件件焦裕禄先生的旧物仿佛在向实践队员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焦裕禄纪念园里雕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丰碑静静地屹立,无数实践团队在此驻足。焦裕禄纪念园的玻璃展柜内,带着破洞的藤椅、打满补丁的棉袄静默无言……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调静静地浏览展厅内的展物,当讲解员动情讲述肝癌剧痛时,焦书记用钢笔顶住肝部工作,藤椅被硬生生抵穿。整个展厅内站的人满满的,但是静地只能听到讲解员一人的声音。

实践最后团队成员前往焦桐林,当年焦裕禄书记亲手种下的泡桐树,62年过去了已然亭亭如盖。泡桐作为焦裕禄精神的一种象征,静静伫立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前,见证着无数艰难的岁月,也激励着年轻一辈砥砺前行。

在这堂生动的红色思政课程实践中,“焦桐星火”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他们认识到,在新时代长征的道路上,必须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思想认识,积极地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他们决心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立志成为既有理想信念、又有远大抱负、更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青春的美好时光,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更不辜负亿万人民的殷切期望。

撰文 | 马婉烨

图片 | 刘昕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婉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