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杜俊龙、张盟) 2025年4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技术,必须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为践行这一论断,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智启新程·AI赋能”青年力行团于7月中上旬赴京实践,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探寻AI赋能高质量发展路径。
16名华中科技大学学生骨干紧扣“四个面向”,走访科技领军企业与重点单位,调研前沿技术与国家战略、民生福祉的融合实践,深研“揭榜挂帅”机制下的技术攻关,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科技报国信念。
AI普惠利民,科技温暖千家万户
实践队以脚步丈量技术惠民的实现路径。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智能物流实验线上毫秒级分拣的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系统对生产流程的精准复刻,印证了AI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价值;中国联合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的智能信息产品通过大模型重构人机交互,郝亚鑫老师现场演示的“更直观、高效”服务,凸显技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响应;地平线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中,基于自研芯片的机器人以实时环境感知与快速决策能力,展现智能体在服务场景的应用深度。这些亲历见闻让队员深刻体悟:技术唯有扎根现实需求,方能释放普惠能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揭榜挂帅企业地平线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体验具身智能
核心技术自主化是科技惠民的底层支撑。华为以昇腾/鲲鹏芯片+鸿蒙系统构建的国产化技术闭环,正通过大模型赋能智慧教育、医疗等场景,将“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的愿景转化为平等可及的服务;地平线自研车载芯片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中的核心地位,保障了机器人应对复杂环境的可靠性。二者共同揭示:只有掌握技术主权,才能确保普惠成果自主可控、持续生长。
AI重塑范式,突破科学认知边界
实践队见证AI如何重构知识发现体系。深势科技教学部总经理王一博剖析的“维数灾难”破解之道,揭示AI for Science以基因大模型Uni-RNA等工具替代高成本实验,开辟分子模拟新路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坤展示的肝癌诊疗全周期AI管理模型,将超声影像解析从经验判断升级为数据驱动决策。当算法穿透微观粒子与人体组织的认知黑箱,科研范式正从“实验试错”向“计算预见”跃迁。
医疗成为AI范式革命的先锋领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周小虎详解的手术机器人进化史,呈现机械臂如何以亚毫米级精度突破外科医生生理极限;分子影像实验室中,非接触式心率检测技术印证跨模态认知对诊疗流程的根本性优化。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操作,从定性诊断到定量分析,AI正重塑人类守护健康的方寸之地。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交流手术机器人发展
星海问天联医,科融智创兴军强国
航空航天之重器,乃科技强国之脊梁。当国外的星链卫星蜂群般密集地遮蔽近地轨道,当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争夺战悄然拉开帷幕,中国航天人正以深空探月的利剑和近轨卫疆的坚盾,双轨并进,向世界宣告着大国航天的硬核实力,展现出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能力。
“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这是五〇二所全体成员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五〇二所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嫦娥六号”月背自主避障采样,到“鹊桥二号”毫米级精度架设38万公里“通信天路”,其自主GNC技术为2030年载人登月铺就智能天路。在参观五〇二所空间仿真与载人登月相关实验室时,实践队通过观摩设备与演示,直观感受到了从理论到工程的转化,对航天系统工程思维与仿真流程有了新认知。
图为实践队前往国家重点研究单位学习交流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深研遥感,矢志为国铸就精确打击利刃。凭借在微波探测、光电探测、先进通信等关键领域的深厚积淀,二十五所积聚了雄厚的研发实力和人才优势,创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发展史上多项第一。交流过程中,二十五所相关岗位负责人员为实践队师生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的区域布局、发展平台、产品领域,其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使命担当尤其给实践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二十五所微波雷达刺破深空迷雾,到五〇二所控制算法执掌登月天梯,再到空天医学战救体系守护蓝天血脉——“星海问天联医”是使命的必然交汇,“科融智创强军兴国”是历史的铿锵答卷!当探测之光、控制之智、生命之盾在苍穹之上交响,中国航天人正以代码为墨、星河为卷,书写人类探索时代最硬核的国防答卷!前辈们以智慧汗水铸就星河辉煌,点燃吾辈胸中科技报国烈焰。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为号角,接续奋斗,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刻下属于当代青年的铮铮誓言!
图为实践队与国家重点研发单位交流科创竞赛中的成果转化
本次实践圆满收官。一周内团队系统调研重点单位、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切身感知中国科技前沿态势,领悟AI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赋能价值。实地走访不仅提升科研能力,更在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中深化使命担当。
团队成员在协作中建立深厚情谊,实践积累已转化为成长动力。此次调研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鲜活范本,助力青年在科技报国路上砥砺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