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背景
随着暑期来临,儿童安全事故进入高发期,同时家庭教育在数字化时代面临新挑战。如何将安全教育与家风文化结合,成为提升家庭素养的重要课题。梁启超故居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一门三院士”的家风典范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依托专业优势,设计沉浸式课堂,助力乡村家庭构建“安全+家风”双维成长体系。
二、选题意义
1.社会需求:农村地区儿童安全意识薄弱,家长缺乏科学家教方法,需通过实践教育填补空白。
2.文化传承:梁启超家训中的“爱国、勤学、自律”精神与当代德育目标高度契合,具有时代启发性。
3.创新融合:将安全技能训练与家风研学结合,探索“知行合一”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三、课程价值
1.对儿童:掌握防溺水、防欺凌等实用技能,通过家风故事树立成长榜样。
2.对家长:启发其对言传身教的反思,学习数字化时代家风建设策略。
3.对社会实践团:深化高校服务基层的职能,形成可推广的“文化+安全”教育模板。
四、课程目标
1.增强儿童及家长假期安全意识,掌握基础安全技能。
2.通过梁启超家风案例,探讨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3.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启发家长思考家风建设与德育融合的新路径。
五、实施过程
(一)开场导入
1.破冰互动
大学生志愿者以趣味自我介绍拉近距离,引导孩子们分享假期安排,自然切入安全教育主题。通过“你说我答”互动,鼓励孩子们畅谈网络使用、同伴交往中的困惑,特别关注校园欺凌等潜在风险。实践队员以倾听者角色收集真实问题,为后续安全知识讲解埋下伏笔,既活跃气氛又精准聚焦需求,实现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思考”的课堂转换。
【活动剪影】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曾嘉琳同学跟孩子们互动。(黄映轲供图)
2.主题引入
通过小组互动形式,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暑期安全隐患。聚焦防溺水、交通安全、校园防欺凌三大重点领域,鼓励参与者分享亲身经历与担忧。实践队员以倾听者的角色记录关键问题,在平等对话中精准把握家庭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后续针对性教学奠定基础。讨论采用“家长-孩子结对”模式,促进代际沟通与共识形成。
【活动剪影】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跟孩子们交流讨论。(黄映轲供图)
(二)安全教育课堂
1.知识讲解
本次课程创新采用“圆桌对话式”教学模式,围绕三大核心安全议题展开深度互动:1)防溺水教育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不仅讲解“六不准”原则,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家长、同伴建立有效沟通,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2)网络安全模块聚焦防诈骗技巧与健康上网习惯,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抵制网络游戏沉迷;3)校园安全专题结合最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传授防欺凌实用策略。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指导,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将安全知识转化为自我保护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的全方位提升。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曾嘉琳同学给孩子们讲网络安全知识。(黄映轲供图)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黄映轲同学给孩子们讲《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黄映轲供图)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王炎堂同学给孩子们讲“如何友好相处”的方法。(黄映轲供图)
2.家长协同教育
课程设置亲子互动普法环节,发放《关于青少年法治意识的调查问卷》,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法律知识问答。通过问卷设计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要点,在协作答题中强化家庭法治意识。最后全体参与者齐聚上巷村文化广场合影,记录这堂别开生面的“安全+法治”实践课,为后续家风建设活动奠定基础。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队跟孩子及家长、村民在上巷村委文化广场合影。(黄映轲供图)
(三)家风建设讨论
1.案例分享
实践队员生动讲述梁启超“一门三院士”的家族传奇,重点解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经典家训内涵。通过“您认为家风决定孩子未来吗?”的开放式提问,引发家长深度思考。讨论中,队员们巧妙引导家长结合当下教育现状,探讨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现场互动热烈,启发性强。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跟孩子们交流讨论。(黄映轲供图)
2.人工智能时代的家教思考
图为:带队老师指导学生参加读书活动(黄慧军老师供图)
在数字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成为重要教育课题。建议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合理设定屏幕时间,采用“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秒);其次,开展亲子共读,建立固定阅读时段;接着,制定家庭数字公约,明确电子设备使用规范;最后,通过游戏化方式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关键要平衡技术使用与线下活动,家长应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建立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
(四)实地研学:梁启超故居
1.沉浸式学习
为深化学习效果,本次活动在梁启超故居内设置3个沉浸式任务点,引导参与者在互动体验中感悟梁启超的家国情怀与家风传承:
任务1:成长历程聆听
由实践队员生动讲解梁启超的成长故事,重点分析其求学经历、思想启蒙及
家庭教育的影响,帮助参与者理解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曾嘉琳同学给孩子们讲梁启超的成长历程。(黄映轲供图)
任务2:救国思想探索
梁启超的“改良救国”理念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重要组成。
在故居研学活动中,实践团将通过三个维度深入解读这一思想:首先,还原19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展现梁启超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其次,分析其“新民说”等理论创新,理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最后,引导参与者辩证思考改良与革命的关系,并联系当代探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知识群体应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传承与创新。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既能深化对思想史的理解,更能激发参与者的时代使命感。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王炎堂同学给孩子们讲“梁启超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黄映轲供图)
任务3:家风细节观察
在梁启超故居研学活动中,特别设置了“家风探寻”互动环节。孩子们通过观察故居内的书桌、文房四宝、家书手稿等实物遗存,寻找梁氏家风的生动注脚。重点聚焦三个维度:从密密麻麻的读书批注感受其严谨治学的态度;从与子女的往来书信体会“爱国如家”的教诲;从简朴的生活用品领悟“克己修身”的家训内涵。在分享环节,孩子们将结合实物细节,探讨家风传承的现代表达。最后由实践团队成员提炼总结,通过梁启超“一门三院士”的教育成果,生动诠释言传身教的力量,引导家长、孩子思考优秀家风对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双重意义。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给孩子们讲解“梁启超的家风家教”故事。(黄映轲供图)
2.感悟提升
本次研学活动以“知行合一”的方式收尾:特别设计了“我的家风承诺卡”课后实践任务,要求孩子们与家长共同商定一条体现梁启超精神的家规公约,如“每日共读30分钟”或“每周家庭分享会”,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现代家庭的生活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在总结环节创新性地提出“双护航”理念——“安全护航假期,家风润泽成长”,通过案例分析强调暑期安全与家风建设同等重要。活动最后,全体师生在梁启超铜像前举行庄重而温馨的合影仪式,铜像基座上“少年强则国强”的题词与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承诺相互映照,预示着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家庭中焕发新生。实践团队后续还将通过线上平台跟踪家风践行情况,持续深化教育效果。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实践队员给孩子们讲解“梁启超的家风家教”故事。(黄映轲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炎堂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