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政策导向,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匠心筑梦突击队正式启程,深入中国最美乡村——瓜岭村,用科技力量激活传统文化,打造智慧文旅新体验!
▲图为突击队出征合影
01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瓜岭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岭南传统古村落。村庄依水而建,以明清时期的碉楼、祠堂和青砖民居为特色,呈现出典型的广府文化风貌。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如宁远楼、棠荫楼等碉楼,见证了近代华侨文化与本土防御建筑的融合。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3A景区及增城区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2024年授牌),瓜岭村依托独特的文化与革命基地,亟待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课堂,强化少先队员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乡村文旅体验。
2024年,匠心筑梦突击队这支跨学科的团队已结对瓜岭村,并以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完成祠堂建筑纹样提取、空间改造设计、瓜岭村形象IP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一些列成果,取得10余项省级奖项。2025年,团队持续为瓜岭村服务,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致力于用AI科技赋能项目,用科技力量延续文化薪火,以"文化+人工智能"为核心,以文化厚土为根、AI科技为钥,开启“瓜岭寻踪——AI赋能岭南古韵水乡文化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瓜岭村量身打造智慧文旅小程序"瓜岭寻踪",并构建"线上打卡+线下体验"的沉浸式文旅新模式。
▲图为突击队成员前往瓜岭村进行调研
02 整装出发,踏上征程
2025年7月7日,清晨的阳光洒满校园,出征的旗帜迎风飘扬,匠心筑梦突击队全体成员在华职校门口进行合影留念,合影结束后成员们开始整理各自的行囊,团队成员腰挎相机,手拿旗帜,心怀信念和满腔热情,开始奔赴瓜岭村实践地,奔赴筑梦高要。
03 探索瓜岭,智启新章
抵达瓜岭村后,指导老师李孟冰在瓜岭村多功能厅迅速组织了一场关键的工作会议。会议伊始,李老师深入浅出地为成员们解读瓜岭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当前的文旅发展现状,让团队迅速建立起对这片土地的初步认知。随后,她结合项目需求,阐述了本次实践的主要任务,明确通过打卡小程序开发进行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会议尾声,李老师再次强调了本次活动的详细行程与分工安排,确保每位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与时间节点。成员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关键要点。经过这次会议,团队成员们对接下来为期14天的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踌躇满志、信心倍增。
▲图为突击队指导老师开展项目工作会议
紧接着,指导老师欧曼芸与李孟冰带领全体成员踏上项目计划的打卡路线,开启深度调研之旅。两位指导老师沿途为成员们细致地介绍每一个打卡点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从古老的碉楼到静谧的祠堂,从蜿蜒的石板路到斑驳的青砖墙,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瓜岭村的岁月记忆。成员们在聆听中感受着古村落的厚重底蕴,同时用心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为“瓜岭寻踪”小程序的开发积累珍贵素材,也为后续的文旅体验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突击队成员在瓜岭村进行打卡小程序的深度调研
下午,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充满活力的头脑风暴。讨论环节中,大家积极互动,分享各自的见解与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创意的火花不断碰撞,新的思路逐渐清晰。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团队最终确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也让每一位成员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04 展望未来,数字永续
此次出征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接力。通过实践考察,成员们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并确信了要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责任!期望本项目能够用最前沿的技术,让AI与非遗碰撞,让科技与文化交融,实现从麻石巷到代码行,从镬耳墙到数字云,守护最古老的记忆。
撰文 | 李孟冰、欧曼芸、王道宽
图片 | 金展铠、曹嘉乐、杨铭楠、彭庭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孟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