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数字化时代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亲情沟通困境,2025年8月25 - 27日,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长思慧护团队”奔赴柳州市三江县高秀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与三江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高秀村村委会座谈交流,结合入户访谈,深入挖掘留守老人亲情沟通痛点,为后续探索解困路径筑牢实践根基。
一、座谈交流:勾勒村庄与老人设备图景
抵达高秀村后,团队第一时间与村委、社工机构展开座谈。交流中了解到,高秀村60岁以上老人超300人,80岁以上老人40余位 。不同年龄段老人智能设备使用呈现鲜明分层特征:60 - 70岁老人中,部分使用智能手机,却受困于图标小、字体难看清、操作流程复杂等问题;也有不少老人仍在使用功能单一的老人机。80岁以上老人则多依赖老人机,且受家庭条件限制,存在设备持有量少、仅会接听电话,难以主动拨打的情况,设备使用局限成为横亘在亲情沟通前的一道初始阻碍。村委清晰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为调研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调研团队在高秀村村委会座谈
▲图为调研团队在三江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座谈
二、入户走访:洞察沟通痛点与文化价值
团队分组深入老人家中,沉浸式了解其生活与沟通状态。调研发现,部分老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出行受限,与子女日常沟通频率较低,不过,村庄内邻里关系十分融洽,侗族群众民族情结深厚,互助氛围浓郁。在代际沟通层面,设备适配问题客观存在,加上方言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人情感传递的精准度与代际连接的紧密性。值得关注的是,老人对技术培训展现出强烈意愿,期待借助智能设备传承侗话、侗族琵琶弹唱等民族民俗文化,这也为代际情感联结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动能,成为调研中捕捉到的积极亮点。
▲图为调研团队入户访谈
三、研讨探索:锚定解困方向与策略
围绕“技术赋能与情感治理,破解留守老人亲情沟通难题”这一核心主题,团队开展深入研讨,梳理出设备使用代际断层、情感传递语言隔阂、子女陪伴沟通不足三大核心矛盾。基于此,初步探索出系列解困路径:
构建多元协同的技术赋能体系,以政府为主导,联动社工、村委、志愿者以及高校力量,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设备使用需求,分层开展适老化培训,同步推进设备适配优化,如老人机音量调节、智能手机界面简化等,从教学与设备两端发力,降低老人使用门槛,打通技术沟通壁垒;
打造文化赋能的情感联结平台,依托侗族琵琶弹唱等特色民俗活动,搭建代际互动场景,鼓励子女远程参与线上交流,或返乡陪同老人参与线下活动,以民族文化为桥梁,拉近代际心理距离,强化情感共鸣;
完善长效激励引导机制,推行亲情沟通积分制,将子女参与设备教学、定期与老人沟通等行为纳入积分范畴,积分可兑换便民服务、文化活动参与资格等权益,同时联动村委建立沟通监督反馈机制,持续激发子女主动陪伴老人、积极沟通的积极性。
▲图为调研团队入户访谈
四、调研总结
此次于高秀村针对留守老人群体开展专项调研,通过与村两委座谈、入户深度访谈、民族语言专场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了当地留守老人的亲情沟通现状与生活需求。调研发现,高秀村在民族文化传承(如非遗技艺保留、传统节庆延续)、邻里互助网络(如低龄帮高龄、自发帮扶小组)等方面优势突出,但也存在留守老人因数字工具使用障碍、代际文化共鸣不足导致的亲情沟通受阻问题。
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与典型案例,提炼适配民族地区特点的“技术支持+文化赋能”解困思路,为完善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优化乡村互助养老模式提供参考。这一成果将助力构建更贴合留守老人需求的情感支持体系,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改善亲情联结质量,为乡村治理创新与民族文化活态传承贡献实践经验。
(通讯员:马余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余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