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8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慧动未来”教育关爱团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穿运社区,对两名ADHD儿童进行了为期8周的深度跟踪。
前期,实践团成员提前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及儿童父母,达成合作共识,并借用社区场地。7月6日至13日,团队通过家长线上反馈、线下观察,采用行为量表、注意力测试等工具,对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活动参与度、社交互动、情绪反应进行系统记录,为后续个性化训练方案奠定数据基础。
评估结束后,团队为每名儿童制定涵盖注意力训练、行为管理、情绪调节的行为矫正计划。在线上线下同步实施过程中,成员实时记录儿童行为变化,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强度。
认识会上,团队成员与儿童熟悉交流
许凌怡小组在互动环节中观察到:一名儿童虽易分心,但在模型搭建游戏中展现出极强的空间创造力;另一名儿童对立体图形高度敏感,能快速准确完成拼图任务。团队将这些优势写入个案报告,强调“以优势视角”设计后续训练。
儿童在进行拼图任务
实践后期,团队整合实地观察数据、问卷结果、访谈记录与评估测试,撰写详细报告,归纳家长与教师在干预中的角色与作用,提出家庭与学校合作模式的优化建议。成员表示,将把形成的理论体系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确保其创新性与实用性,为ADHD儿童教育与干预提供科学参考。
实践结束时,团队向社区和家长留下《ADHD 家庭操作手册》与训练视频,并将持续跟踪两名儿童的成长情况,实现“暑期有限、陪伴无限”。(南京师范大学 张俊炜 梁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