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黄爱慧 杨越纪 供稿)
2025年7月 21日至24日,四川省大竹县金鸡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安徽师范大学“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团(以下简称“川队”)的志愿者们,正带着孩子们推开一扇扇奇妙的探索之门。从穿梭历史长河了解“两弹一星”精神,到执笔“童心绘家国”勾勒家国愿景,再到制作“爱国能量瓶”、写下“致外国友人的一封信”,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悄然融合,把家国情怀、和平理念,像种子般播撒进孩子们心底。这是川队坚守支教的第18年,一场跨越十八载的“成年之约”,在盛夏的课堂里,愈发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木棒胶布铸重器:触摸历史,感悟“守护”之艰
“老师,我们造原子弹是为了和别人打仗吗?”面对孩子天真的疑问,支教队员黄爱慧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课堂伊始,他们用生动的讲述,将孩子们带回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并非主动求“霸”,而是在强权环伺、核讹诈阴影笼罩下的绝境反击。“我们勒紧裤腰带造‘两弹一星’,是为了砸碎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枷锁,是为了亿万同胞头顶有一片不被威胁的蓝天,是为了守护我们刚刚站起来的祖国和来之不易的和平!”支教队员黄爱慧的话语如重锤,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
紧接着,历史从讲述“走”向实践。分发到孩子们手中的,是寻常的木棒、胶布、纸张。“想象一下,邓稼先、钱学森等前辈科学家,就是在比这艰苦千万倍的环境里,用算盘打出了精确数据,用双手拼出了民族的脊梁。”在支教队员黄爱慧的引导下,孩子们屏息凝神,尝试构建心中的“导弹”。胶布粘不牢的沮丧、结构松散的不甘,纸张裁剪不当的“失败”,让孩子们真切触摸到“一穷二白”年代自力更生的艰辛与卓绝。这堂用双手“丈量”历史的实践课,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从抽象的文字化为指尖滚烫的热量:国之重器,源于守护之志,成于奋斗之艰。
▲图为支教队员黄爱慧为孩子们讲授“两弹一星”精神思政课。雷雅惠 供图
方寸星辰绘山河:童心寄情,点亮“和平”之光
体会了先辈们的筚路蓝缕,更显和平的珍重。如何将这份“守护”,升华为对全人类共同福祉的关怀?支教队员黄爱慧精心设计了一场“爱国能量瓶”活动。
孩子们首先拿起五彩的画笔,在纸上尽情挥洒。天安门、五星红旗、腾飞的火箭、面向国旗敬礼的小朋友……一幅幅充满童真与爱国热情的图画跃然纸上。稚嫩的笔触下,是孩子们对祖国最直观、最炽热的爱恋。
接着孩子们把对祖国、对世界最美好的祝愿写下来,折成一颗颗闪亮的“和平星”。孩子们郑重地在纸条上书写心愿:“祖国妈妈平安强大!”“全世界小朋友都开心!”“不要战争,要和平!”…… 一颗颗星星被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投入晶莹的“爱国能量瓶”。这一刻,具象的爱国之心与抽象的和平祝福在瓶中交融,闪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璀璨星河。
▲图为孩子们展示“童心绘家国”主题绘画作品。雷雅惠 供图
▲图为孩子们展示“爱国能量瓶”中的和平星。雷雅惠 供图
字字真情越山海:笔尖心声,印证“命运”与共
“爱国能量瓶”中闪耀的和平之光,如何照进现实?支教队员杨越纪在后续的英语课上,策划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对话——“致外国友人的一封信”。这不仅是语言实践,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童真世界的生动落地。
起初,孩子们对着“写信”这件年代久远的事情犯难,迟迟停笔不动。支教队员杨越纪见状便讲解起信件格式和礼貌用语、化身“词语摆渡人”鼓励孩子们用中文说出自己的心声,再引导他们翻译成英文。孩子们逐渐克服语言关,用真挚而略显生涩的英文,向想象中的外国朋友描绘家乡的竹林溪流、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对友谊与和平的渴望。
“Hello! I live in Da Zhu, China. What about your daily life?Can you share it with me?” (你好!我住在中国大竹。你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与我分享吗?)
当孩子们精心装饰起自己的信件,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装进信封里,“期待”在他们眼中闪烁。这堂独具特色的英语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兴趣,更能通过“书信”这一形式,让孩子们在文化交流中加深对“和平”的理解——尽管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但对美好情感与和平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这种心灵间的真诚对话远比形式更加珍贵。
▲图为支教队员杨越纪指导孩子们书写“致外国友人的一封信”。曹颖颖供图
“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核,是科研工作者们在艰苦岁月中凝聚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信念与行动;这种精神支撑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既为捍卫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筑牢了根基,更成为守护文明薪火相传的坚实保障。而文明间的交流互动,正是跨越隔阂、消除偏见,建立友谊最温暖的桥梁——前者以自强之力守护文明存续,后者以开放之心促进文明共生,共同书写着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篇章。支教团的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这堂“思政+英语”融合课程,其意义正在于此——让孩子们铭记今日的和平发展来之不易,开放的对话与交流来之不易。这是一次实践的播种,让“感恩”的情怀生根发芽,让“爱国”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概念,而是化作碗中热腾腾的饭菜、脚下平坦坦的道路,成为他们生命中真切可感的一部分。
据了解,今年安徽师范大学“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团已经连续18年组织赴川支教。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地理与旅游学院学子汪继彬只身赴川支教以来,达州支教便成为川队每年不变的“保留节目”。一批批队员以知识为火,以心灵为炬,持续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团队将继续推进课程创新与模式优化,进一步完善支教体系,以更坚定的步伐和成熟的姿态,书写教育帮扶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