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郑州大学“赤子心·兰考行”实践团在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馆主题雕塑前集结,正式开启红色精神探寻之旅。该实践团由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组成,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的历史,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
回望历史:风沙中的苦难与抗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兰考,正遭受着“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肆虐。那时,雪中的兰考街头,衣衫褴褛的百姓蜷缩着,在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生命成为最沉重的命题。但即便在这样的苦难中,抗争的种子也已悄然萌发。
在焦裕禄纪念馆,实践团成员系统考察了1962-1964年间兰考治沙的历史脉络。馆内一面“时光墙”记录着1963年焦裕禄带领群众战“三害”的足迹:6月烈日下,他奔走调研治沙良策;8月雨幕里,冒雨勘查内涝、制定方案。据了解,焦裕禄根据《兰考县关于治沙、治水、治碱三五年的初步设想》(草案),结合7、8月份勘查的沙丘、沙荒、风口分布情况和8月份调查的阻水工程,亲自起草了《造林防沙方案》和《排涝治碱方案》。
图为焦裕禄纪念馆内展示的1963年焦裕禄带领群众战“三害”足迹的“时光墙”。原宇航 供图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时,仿佛看到了当年万千民众挥舞镢头向沙丘宣战的场景。那是兰考人民向自然发起的挑战,更是焦裕禄到来后,“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缩影。他将“除三害”的誓言化作在120个村庄留下的脚印,让荒芜之地孕育出新的希望。在田间地头,他与群众亲切交流,了解需求与想法;在风沙肆虐的沙丘上,他亲自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为兰考披上绿装。
图为展示兰考人民在焦裕禄带领下治沙场景的画面。原宇航 供图
感悟精神:焦裕禄的初心与奉献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焦裕禄纪念馆内一幅画像旁的题字,道出了焦裕禄初到兰考的初心。他褪去官架子,深入群众,成为百姓口中“和咱一条心”的好书记。
在纪念馆一间朴素的会议室里,斑驳的长桌、陈旧的暖瓶见证了无数治沙方案的诞生。这里没有奢华排场,只有“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彰显着一群为民豁出生命的共产党人的担当。玻璃展柜里,焦裕禄的衣服与被褥缝了又补,他始终秉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要求干部不能搞特殊,自己更是勒紧裤腰带,把精力都放在为百姓出谋划策上。
实践团成员看到,馆内的旧衣物与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他走村串户,问寒问暖,即便在病痛缠身时,仍把药瓶藏起,只为能多为百姓干事。1964年5月,焦裕禄病危,弥留之际,他对前来探望的省、地委领导断断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党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治沙、治碱、治涝的愿望……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省下钱支援灾区建设……”他用生命最后的气力,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奉献。
图为焦裕禄同志用过的衣物和被褥。原宇航 供图
精神传承:青年学子的共鸣与担当
展厅内,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子们驻足凝视,在雕塑前沉思,在展板间探寻。他们的目光中,既有对历史的敬重,更有对“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焦裕禄精神的共鸣。
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深刻感受到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兰考的故事,是苦难中崛起的奇迹,更是精神传承的范本。这些展品与场景,不仅是历史的定格,更是催征的号角,让大家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信仰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火炬。
此次郑州大学“赤子心·兰考行”实践团的兰考之行,是一场跨越60年的精神接力。当代青年学子将以专业素养续写奋斗篇章,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讯员 张英杰 原宇航)
图为郑州大学“赤子心·兰考行”实践团成员在焦裕禄纪念馆内参观学习。原宇航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