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沧溟实践队:活化海丝遗产 绘就海洋IP创新图景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文传沧溟”调研推广队完成青岛海洋非遗文化专项实践活动。团队深入探访贝雕、螺钿等非遗技艺传承现场,通过实地调研、传承人访谈、社区宣讲等多元形式,探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海洋IP的融合推广路径,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
实践队首站走进青岛臻艺贝雕馆。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贝雕以海洋生物壳体为主要原料,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成为青岛海洋文化的活态载体。馆内陈列的立体摆件栩栩如生、气势恢宏,文创产品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其中代表作《贝雕水仙花》尤为引人注目。该作品以福建水仙为原型,融合南北贝雕技艺精髓,将海洋生态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海洋艺术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每件贝雕作品都是海洋文化的浓缩。”从业30年的青岛贝雕传承人王军伟向实践队介绍,贝雕原料不仅来自本地海域,更涵盖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多地海域,这些跨越重洋的贝壳见证了海洋资源的流通历史,呼应着青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重要地位。值得关注的是,贝雕行业始终严守“禁用保护类螺壳”的原则,大力倡导利用废弃贝壳进行创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理念,让海洋馈赠的“废弃物”在匠人手中蜕变为艺术珍品。
在深入访谈中,王军伟坦言贝雕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的行业俗语道出了技艺培养的漫长周期,这与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反差,进而导致许多年轻人难以坚持。对此,王军伟认为创新是唯一出路:“传统工艺必须通过设计创新重获竞争力。”传承人正积极行动,一方面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借助青岛海洋节、奥帆中心展会等平台吸引国内外游客;另一方面在冬季游客淡季主动走出国门,赴港澳、欧美地区参展,在政府支持下全力将贝雕打造为城市外交名片,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实践队同步聚焦螺钿工艺传承,探访了乐享时光DIY体验馆。其中的螺钿工艺起源于商代的古老技艺以天然海贝(如夜光螺)为原材料,承载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基因,被称为“海洋馈赠的礼物”。传统螺钿制作需25-30天纯手工完成,体验馆通过技术改良,尤其是染色工艺的优化,将制作周期大幅缩短至1天,使古老技艺成功适配现代生活节奏。馆内展出的螺钿彩绘发簪等作品,巧妙融合贝壳的天然光泽与现代晕染技法,将海洋元素的灵动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店长杨女士在访谈中强调,螺钿工艺与青岛海洋文化存在天然联结:“从贝类原料的海洋属性到工艺发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螺钿天生就是讲述‘青岛与海’故事的鲜活载体。”为破解非遗传播困境,体验馆创新推出“零门槛DIY”模式,通过简化制作流程、设计时尚饰品等方式,成功吸引年轻群体亲近传统工艺,实现“非遗活化”。面对技艺纯正性与传播效率的冲突,馆方选择“古今融合”路径——坚守手工镶嵌等核心技法不动摇,同时引入现代工具缩短制作周期,为非遗可持续推广探索出有效路径。
为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实践队开展了系列社会宣传活动。
7月8日上午,团队走进牟家馨苑幼儿园,为小班和中班孩子设计了海洋生物主题的改编版萝卜蹲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互动中领略青岛海洋魅力,最后以“如何把海洋非遗传播得更远”的提问,在稚嫩心灵中播下探索的种子。
当日下午,团队前往东城国际社区党政服务中心,为一年级学生科普海洋知识,讲述青岛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非遗文化故事。
7月14日上午,团队再次来到牟家馨苑社区党政服务中心,以海洋生物为切入点,带领小学生深入感受家乡海洋文化与非遗文化之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热情令人动容。
实践队表示,贝雕与螺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青岛海丝文化的鲜活载体,是流动的海洋文明史诗。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文化认同-创新转化-市场反哺”的闭环生态,让青年触摸到贝壳的温度,让世界听见浪潮与刻刀的和鸣,让深植于青岛血脉的蓝色基因真正“活”在当下,流向未来,共赴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航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祎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