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北斗七星大学生团队助力地域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8 17: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菁华   阅读 32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了贯彻二十大精神,响应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之需,2025年7月初至8月中,苏州科技大学北斗七星队成员踏上京杭运河文化带苏州段——胥江小岛及横塘驿站、横塘街道石湖公园等地,开展了一场以“振兴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深度交流活动。团队成员带着对江南文化的热爱,与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居民开展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实践之初,我们团队以溯源"横塘"地名为切入点来到横塘街道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横塘之名始见于宋代《吴郡志》,是古驿要津,亦是一经典诗词意象,我们团队通过实地探访横塘社区的石湖公园,并结合文献考据,试揭示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蕴。横塘由渡口而市镇,折射出江南水网地带"以水定城"的营建智慧。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的题咏使「横塘」二字超越地理概念,成为某种江南意象,释放出吴地文化"古今共生"的特质,以此更好的理解吴地文化,促进文化认同,实现文化振兴。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湖景区实地考察,委托游人手摄,从左至右依次为苏悦、白涵予、陈璐、叶梦、沈一凡、王月庭、周惠玲)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如何让沉睡的古渡记忆焕发现代生机,使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社区生活、滋养居民精神家园,成为基层文化治理的关键命题。在2025年7月17日下午,团队成员王月庭通过线上联系的方式对所属横塘社区文化教育干事进行采访。谈及横塘文化的代表,干事直指运河文化:“横塘渡是京杭大运河重要转运地,贺铸、范成大等文人留下无数的诗篇,横塘驿站更是见证吴地文化繁华的实物遗存。”如今,横塘已从“交通枢纽转型为“文化枢纽”,对于传承面临的挑战,干事表示经常通过举办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活动,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了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本次调查听取一线文化工作者意见,明晰社区文化基因激活的机遇与挑战。要让横塘运河文化永续滋养居民精神家园,需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空间、可参与活动、可传承知识及可共鸣情感。

(图为团队成员王月庭对横塘社区文化教育干事进行采访的实录)

在七月下旬,北斗七星实践队开展了一项关于“地方文化振兴背景下居民日常文化实践感知”的问卷调查。受访者以18-25岁群体为主,超过一半人现居在或熟悉江南地区。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与江南地区有长期居住或家族渊源,说明其对本土文化有天然的亲近基础;然而,近八成受访者的工作或学业与本土文化无直接关联,显示出本土文化在日常职业与学业场景中渗透不足,文化与生活、工作的结合度有待提升。且居民了解本地文化的主要渠道是生活实践、文旅体验、社交平台及人际交流,体现出文化认知更偏向于非正式、生活化的场景,而传统的文化场馆等正式渠道虽有一定占比,但并非核心,提示文化传播需更注重融入日常场景。本次问卷调查报告为团队指明了促进地方文化认同与文化振兴的方向。

(图为团队开展的问卷调查的部分报告结果)

行走在横塘古地,团队成员醉心于江南文化。八月初,团队长白涵予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撰写了一篇论文,名为《横塘:胥江口的千年潮痕》,聚焦苏州横塘,从地名溯源着手、延展水系、圩田、文脉、实物等复合维度维度进行史学研究。横塘地处三水交汇咽喉,历史超2500年,是江南水利、交通、经济、文化核心节点。论文梳理其从春秋至当代的发展,分析水利、圩田等对江南的影响,及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规划,揭示其作为江南整体史缩影研究案例的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白涵予学术研究手稿节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与文化根基,为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支撑与源泉,亦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具独特价值。党注重从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以科学理性待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亦随时代形势新变与时俱进

本次实践团队联合地方社区与文化机构,推动“横塘”文化传承创新,以增强居民文化认同、助力地域文化振兴与发展。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地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为地域文化振兴尽绵薄之力。(通讯员:周惠玲、白涵予)

撰文:叶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